张蔓月回到家里,梁惠娘迫不及待问她,“月月怎么样?粮价降下来没有?”
张蔓月苦笑,“哪呀,粮价一斤又涨了二文钱。”
梁惠娘受惊不小,眼睛瞪得溜圆,“你说啥,又涨了?咋长得这么快?”
二文钱呀。
粮价一下又涨了二文钱,他们还吃得起饭吗。
张蔓月也想问呢,粮价怎么就涨得这么快。
蔡小娘子感慨不已,这老天爷真是不让人活了。
张蔓青也跟着发愁,“这可怎么办呀?以后咱们都要吃不上饭了。”
梁惠娘提议道:“要不咱们往后就少吃一点吧,能省一点是一点。”
听到她这么说的,韦英娘忍不住担心起来。
其他人还好,可他们家几个孩子,都在这边吃饭,算得上是占他们的便宜。
现在粮价上涨,若是张小娘子不让孩子过来吃饭,那可怎么办?
同样有这个担心的,还有蔡小娘子。
张蔓月每天多给她两碗饭,孩子们因为这段时间吃得好,已经开始长肉了。
现在粮价上涨了,张小娘子若是不同意她再把饭带回去,她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苦了家里的几个孩子。
张蔓月哭笑不得,“二婶,虽然粮价涨了,可咱们也不至于连饭都吃不上。
你们放心大胆的吃,你们过来干活,总不至于让大家饿着肚子的。
前段时间我让我爹在乡下收了不少粮食,估摸着能顶一阵时间。
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了,现在粮价涨得这么快,官府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一定会从中协调,说不准过段时间粮价就能降下来了。”
她这句话很好的把大家安抚住了,因为大伙觉得李时俭在衙门办事,说不准有什么内部消息,所以张蔓月才会这样说。
就算他没有消息,他去跟知县老爷说话,估计也能顶用。
这次大家可就猜错了,李时俭并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张蔓月把这事跟李时俭说了,李时俭自然也知道此事,却毫无办法
粮价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稍微动一动,百姓就会有所反应,他如何会不知。
只是他身处这个位置,却没有插手的能力。
一般像这样出现灾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上表朝廷,请求圣上赈灾。
可知县大人为了政绩好看,并不愿意上表朝廷,朝廷不知道邵城的情况,自然不会拨粮赈灾。
商人重利,市面上的米都是米铺自行定价,他们自然会抬高米价。
“若是其他事情,我尚且有办法能想办法解决,但是这个事我没有办法。
朝廷没有赈灾粮,老百姓只能购买进米铺的粮食,这些商人重利,自然往高了抬价,哪会顾百姓的死活。”
“可是这些人把米价抬得太离谱,朝廷就不能下令他们下调米价吗?”
李时俭苦笑道:“那些米商早就打点好了,宋大人不会下令让米商降价的。”
张蔓月差点就忘了,还有知县大人这个拦路虎。
“宋大人看重他的政绩,若是因为此事导致百姓饿死,伤亡惨重,朝廷知道这事也会怪罪于他。”
李时俭反问道:“朝廷如何得知此事?”
张蔓月一噎,邵城山高皇帝远,消息想要传到京城去,难如登天,更别提传到皇上的耳朵里。
除非有人冒死告御状。
这还真的是无解呀
“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吗?”
“方家不是送来三千两银子吗,我想将这钱拿去买粮。
虽然邵城受灾严重,但附近的州县此次受灾范围小,或是没有受灾,米粮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