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33章 倭国献乐 唐宫演舞

第33章 倭国献乐 唐宫演舞(1 / 2)

长安的秋意漫过麟德殿的飞檐时,一队身着五彩襕衫的倭人正捧着乐器,小心翼翼地穿过朱漆回廊。为首的乐师安倍清和怀里抱着一张七弦琴,琴身是用琉球产的紫檀木所制,琴弦却来自蜀地的蚕丝——这是他特意为大唐天子准备的“合璧琴”,取“海东与中原相融”之意。

“安倍大人,前面就是麟德殿了。”引路的大唐内侍低声提醒,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听说你们的《兰陵王》舞,是照着咱们大唐的旧谱改的?”

安倍清和躬身应道:“正是。当年遣唐使带回《兰陵王入阵曲》的残谱,我等揣摩三年,融入了倭国的‘兰陵踊’,既保留了大唐的雄浑,又添了几分海东的灵动,还请陛下与诸位大人指点。”

今日是中大兄天皇特意遣乐师团入唐的日子。自从平定内乱、得大唐册封后,倭国对大唐的朝贡越发用心,除了硫磺、木材,更想在文化上拉近与大唐的距离。中臣藤原献策:“音乐通心,若能让大唐天子爱上倭国乐舞,比送十船贡品更管用。”于是,精选了三十名乐师,耗时半年排练,带着改良后的乐舞奔赴长安。

麟德殿内早已宾朋满座。李承乾端坐御座,两侧是文武百官,阶下还坐着新罗、百济、吐蕃等国的使者。殿中央铺着西域进贡的波斯地毯,四角燃着南海的龙涎香,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酒气,一派盛世气象。

“陛下,倭国乐师团已在殿外候旨。”内侍总管轻声禀报。

李承乾放下酒杯,笑道:“宣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这海东的乐舞,能跳出什么新意。”

随着一声“宣倭国乐师进殿”,安倍清和带着乐师们鱼贯而入,对着御座行三跪九叩之礼。他们的动作虽略显生涩,却比三年前的倭国使者标准了许多——这是在奈良的“唐礼学堂”练了三个月的成果。

“安倍清和,”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他怀里的七弦琴上,“听说你们带来了改良的《兰陵王》?”

“正是,臣等愿为陛下献丑。”安倍清和起身,打了个手势。十名舞姬立刻褪去外衫,露出里面绣着金纹的紫袍,腰间悬着木质假面,正是模仿大唐兰陵王的形象。

鼓声骤然响起,先是大唐的羯鼓,接着混入倭国的“太鼓”,两种鼓点一急一缓,竟奇异地融合在一起。舞姬们踏着鼓点旋转,假面后的眼神时而凌厉如战场,时而柔和如月光——她们将大唐的剑舞与倭国的“踊”结合,既有“入阵破敌”的雄浑,又有“凯旋归乡”的灵动。

百官看得入神,连吐蕃使者都忍不住点头:“这舞里有大唐的筋骨,又有海东的皮肉,有趣,有趣。”

一曲终了,殿内掌声雷动。李承乾抚掌笑道:“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可见你们是用了心的。赐酒!”

内侍们立刻奉上长安的桂花酒,安倍清和捧着酒杯,忽然道:“陛下,臣等还有一技,想献给陛下与诸位大人。”他转向身后的乐师,“奏《诗经·小雅》,用倭国的‘和歌’调。”

乐师们颔首应和,七弦琴弹出清越的调子,竟与大唐的古琴音色有七八分相似。安倍清和深吸一口气,用略显生硬却字正腔圆的汉语唱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和歌特有的婉转,将《诗经》的古朴与海东的温婉融在一起。唱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时,殿内的文臣们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连李承乾都微微颔首,手指在御座扶手上轻轻打着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