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29章 遣唐使归国 推唐律治倭

第29章 遣唐使归国 推唐律治倭(2 / 2)

与此同时,平城京的修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吉备真备带回了长安的城坊图纸,亲自指导工匠规划: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宽百步,将都城分为东西两京;街东设东市,街西设西市,仿长安东西市布局;皇宫位于城北,太极殿、朝堂院的位置与长安完全对应,连宫殿的鸱吻(屋脊装饰)都请大唐工匠来指导烧制。

阿倍仲麻吕则忙着推广唐式礼仪。他参照《大唐开元礼》,制定了倭国的朝会、祭祀、婚丧礼仪——天皇的朝服改为十二章纹(简化版),百官见天皇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连百姓结婚都要“纳采、问名、纳吉”,用大唐的流程。

有老臣看不惯,对天皇抱怨:“陛下,咱们连走路的姿势都要学唐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天皇指着窗外的平城京工地,反问:“你看那朱雀大街,笔直宽阔,比以前的土路好走百倍;你看那新令,豪强不敢再欺负百姓,这难道不好?学唐制,不是学他们的样子,是学他们的法子。只要能让倭国强盛,别说走路姿势,就是穿唐衣、说唐话,又有何妨?”

这年秋天,《近江令》正式颁布,平城京的主体工程也宣告完工。天皇率百官迁往新都,在太极殿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吉备真备作为“定律功臣”,被任命为刑部卿,执掌司法;阿倍仲麻吕则任大学头,主管太学,继续推广儒家经典。

庆典上,留学生们带来的大唐乐器奏响了《霓裳羽衣曲》,舞姬们穿着唐式舞衣翩翩起舞。当吉备真备宣读《近江令》的“开篇明义”时,声音透过殿门,传到了朱雀大街上——那里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他们听不懂复杂的条文,却知道“以后有法可依了”。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近江令》的抄本。裴炎在一旁介绍:“吉备真备确实用了心,既保留了倭国的核心习俗,又把唐律的精髓融了进去,比如‘班田收授’结合了他们的‘氏姓制’,‘租庸调’调整了劳役的比例,比生搬硬套要稳妥。”

李承乾笑着点头:“这就对了。朕从来没说过要他们全盘照搬,能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才是真本事。”他提笔在抄本上批了一行字,“赐倭国《永徽律疏》刻本一套,告诉吉备真备,律法不是死的,要随国情调整,这才是‘治世之道’。”

旨意送到平城京时,吉备真备正在刑部审阅案卷。他捧着大唐送来的刻本,对阿倍仲麻吕感叹:“陛下真是圣明!咱们费尽心机才编出《近江令》,原来大唐早就知道‘律法要随国情调整’。”

阿倍仲麻吕指着刻本上的批注,笑道:“所以啊,咱们学的不仅是律法条文,更是这种‘变通’的智慧。你看长安的坊市,到了晚上会关坊门,可咱们平城京的市肆,天皇特许开到二更,这就是咱们的‘变通’。”

冬日的平城京,朱雀大街上覆盖着薄雪,却比往常更热闹。东市的唐商正在卖蜀锦,西市的倭匠学着打唐式铁器,太学的学子们用唐话背诵《论语》,连路边的孩童都知道指着皇宫说:“那是仿长安的太极殿!”

吉备真备站在刑部的衙门前,望着这一切,忽然想起离开长安时,国子监王夫子说的话:“学问如流水,能汇入江海,也能滋养田亩,关键是要让它流动起来。”

如今,大唐的律法之水,真的在倭国的土地上流动起来了。它或许变了些模样,却灌溉出了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里,有唐律的影子,有倭国的根基,更有海东与大唐交融共生的未来。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群背着典籍归来的留学生,和他们心中那个“以唐律治倭”的朴素愿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的渗透往往比刀枪更深远,当《近江令》的条文被刻在石碑上,当平城京的街道照进第一缕晨光,倭国的唐化之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