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28章 琉球税赋 初入国库

第28章 琉球税赋 初入国库(2 / 2)

老渔民当即对着长安的方向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天子圣明!大唐圣明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琉球各岛。山北的猎户们主动上山砍树,送来修学宫的木料;山南的妇女们织了新布,送给驿站的驿卒;连最调皮的孩童,都知道要爱护学宫的桌椅——那是用“返还的税钱”买的。

李县令趁机推行新举措:用返还的税赋办了“琉球工坊”,请大唐工匠教百姓烧制瓷器、纺织棉布;又修了从首里城到那霸港的石板路,让运粮的马车不再陷进泥里。工坊里的琉球工匠拿着与唐人工匠一样的工钱,脸上笑开了花,逢人就说:“跟着大唐干,有奔头!”

学宫也扩建了,新盖了三间讲堂,招收了第二批学子。阿麻和利的儿子阿石如今已是学宫的学长,他在作文里写道:“税者,非天子之私财,乃万民之公产。琉球缴粮于大唐,大唐反哺于琉球,此乃一体之证。我为大唐子民,当爱吾国,敬吾君。”

王夫子把这篇作文寄回长安,呈给李承乾。天子看后,特意在“一体之证”四个字旁画了圈,对裴炎说:“你看,这孩子比有些大臣都懂道理。税赋不仅是钱,是心,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大唐一份子’的凭证。”

裴炎点头:“陛下此举,比增派十万兵卒还有用。百姓见缴税能换来实惠,自然拥护大唐;琉球安稳了,登州、明州的海疆也就安稳了,这是连环的好处。”

这年冬天,琉球的税赋在长安成了佳话。鸿胪寺特意举办了“海东藩属物产展”,琉球的新麦、麻布,倭国的硫磺、倭刀,新罗的人参、丝绸,一一陈列,引得长安百姓纷纷驻足。

有个来自西域的商人看得啧啧称奇:“都说大唐强盛,我以前只知长安繁华,今日才见,连海外的岛屿都向大唐缴税,这才是真的天朝上国啊!”

消息传到奈良,中大兄天皇特意召集群臣议事。他看着琉球的税赋清单,又想起自家每年送往长安的贡品,忽然道:“明年起,倭国也按大唐税制,正式向大唐缴纳赋税,不必再搞‘贡品’那套虚礼。”

中臣藤原有些犹豫:“陛下,直接缴税,会不会让百姓觉得……”

“觉得什么?”中大兄打断他,“琉球百姓缴了税,换来学宫、水渠,反而更拥护大唐。咱们学大唐,就要学彻底——按规矩缴税,按规矩得实惠,这才是长久之道。”

于是,第二年春天,倭国的税赋也沿着对马岛的驿道,送进了大唐国库。户部的账册上,“海东藩属税赋”一栏的数字越来越大,而海东的海疆,却越来越平静。

首里城的粮仓在新一年的秋收后再次堆满。阿麻和利站在仓前,看着李县令和唐吏们核对账目,忽然想起三年前薛仁贵将军说的话:“真正的征服,不是占领土地,是让人心甘情愿地说‘我是唐人’。”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唐式襕衫,又望了望学宫方向传来的读书声,嘴角露出了笑容。或许,这就是大唐的魔力——不用刀枪,只用一碗饭、一尺布、一间学宫,就让远在海外的岛屿,真正成了大唐的一部分。

海风拂过粮仓的屋檐,吹动着晾晒的新麦,也吹动着布告栏上“税赋返还明细”的纸张。上面的数字或许会变,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却像那颗从琉球送到长安的麦穗,在海东的土地上扎了根,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