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图谱中,西晋李密以一篇《陈情表》名垂千古。
这篇饱含至孝深情与进退智慧的奏章,不仅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更浓缩了一位乱世文人在忠君与孝亲之间的艰难抉择。
李密的一生,恰逢魏晋鼎革的动荡年代,他出身儒学世家却自幼孤苦,心怀济世之志却屡辞征召,以文名传世却坚守人格底线。
他的忠孝节义、文学才情与处世智慧,共同构筑了一位魏晋之际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反复品读的精神遗产。
李密(公元224年—公元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其家族为当地儒学世家,曾祖李朝曾任东汉益州别驾从事,祖父李宓为蜀汉太守,父亲李早逝,母亲何氏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被迫改嫁,留下襁褓中的李密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
《晋书·李密传》记载:“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幼年失怙失恃的创伤,让李密与祖母结下了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也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
祖母刘氏对李密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不仅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更注重其学业与品德的培养。
得益于家族深厚的儒学传统,李密自幼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年少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谯周是蜀汉着名学者、史学家,以儒学见长,李密师从谯周后,因其学识渊博、悟性极高,被同门比作孔子门下的文学科高材生子游、子夏,可见其在儒学方面的造诣已相当深厚。
青年时期的李密,不仅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更在品德上展现出过人之处。
他侍奉祖母“以孝谨闻”,家中贫困,便亲自为祖母端汤送药,日夜不离左右;祖母生病时,他“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这种自幼践行的孝道,不仅成为他日后人生的重要底色,更直接催生了《陈情表》这一千古名篇。
同时,在谯周等师长的影响下,李密胸怀经世济民之志,渴望通过科举入仕,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更好地奉养祖母、光耀门楣。
蜀汉末年,李密初入仕途,曾任州从事、尚书郎等职,因办事干练、学识渊博,得到了蜀汉朝廷的赏识。
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被宦官黄皓把持,官场腐败丛生,许多有识之士报国无门。
李密虽身处官场,却始终坚守清廉正直的品格,不与奸佞同流合污,这也让他在蜀汉朝廷中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重用。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蜀汉灭亡,李密的仕途暂时中断,他回到家乡,专心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过起了隐居耕读的生活。
蜀汉灭亡后,曹魏政权很快被司马氏取代,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定都洛阳。
西晋初年,为巩固统治、笼络人心,司马炎大规模征召蜀汉、曹魏旧臣入朝为官,尤其注重吸纳西南地区的名士贤才,以稳定地方局势。
李密作为犍为地区的儒学领袖、蜀汉旧臣中的杰出代表,自然也被纳入了征召名单。
西晋朝廷先后多次下诏,任命李密为太子洗马(太子属官,负责典籍整理与侍从规谏)等职。
此时的李密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西晋朝廷的征召是对他才学的认可,入仕即可获得稳定的俸禄,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奉养祖母,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另一方面,他作为蜀汉遗臣,心中对故国仍有眷恋,不愿轻易侍奉新朝,更重要的是,祖母刘氏此时已年近九旬,“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若应召入朝,便无法亲自照料祖母,而祖母无人奉养,恐难安度晚年。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中,李密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与勇气。
他没有直接拒绝朝廷的征召——这在君主专制的时代无异于抗旨不遵,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也没有勉强应召——这违背了他对祖母的孝道与内心的坚守。
经过深思熟虑,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情感,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应召的理由,恳请朝廷允许他先奉养祖母,待祖母百年之后再入朝尽忠。
《陈情表》全文情真意切、逻辑严密,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与敬畏,又详尽阐述了自己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
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名句,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将孝道与忠义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晋武帝读罢《陈情表》后,不仅没有怪罪李密,反而被他的至孝之心所打动,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随即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给他两名奴婢,并命令当地官府按时供给祖母的膳食,以助他尽孝。
李密在乱世中的这一抉择,既体现了他对孝道的坚守,也展现了他对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
他没有陷入“愚忠”或“愚孝”的极端,而是以真诚与智慧化解了危机,既保全了自己与祖母的平安,也赢得了西晋朝廷的尊重。
这种在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变之间寻找平衡的处世智慧,成为李密人生的一大亮点。
《陈情表》是李密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不足六百字的奏章,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被后世奉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真挚动人的情感,更在于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
《陈情表》的核心魅力在于“情”。李密在文中没有刻意堆砌辞藻,也没有空洞地宣扬孝道,而是以自身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将对祖母的感恩与眷恋、对朝廷的敬畏与感激、对忠孝两难的焦虑与无奈,娓娓道来。
文中对祖母病情的描述“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对自己孤苦身世的追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都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艰难处境与真挚情感。
这种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情感,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无论时隔多久,都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陈情表》虽是抒情散文,却兼具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李密在文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自己不能应召的理由阐述得条理清晰、无可辩驳。
他首先表达对晋武帝征召的感激之情,以示敬畏;接着陈述自己孤苦的身世与祖母的养育之恩,说明“终养”的必要性;然后援引古代圣贤的孝道故事与朝廷的教化理念,论证自己尽孝的合理性;最后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表忠心。
全文既合情又合理,既体现了对朝廷的尊重,又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让晋武帝无法拒绝,也让后世读者叹服其说理的精妙。
《陈情表》的语言兼具简洁凝练与文采飞扬的特点。
文中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与对仗句式,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又使语言更加精炼传神。
这些名句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更融入了日常语言之中,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