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涛张了张嘴,一时间竟没能立刻发出声音,深吸了一口气,才用极力保持镇定的声音回应:
“陈总......我......”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最恰当的词语:
“非常感谢您的信任!
这......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深知这个位置的责任,它远超我目前所负责的信息技术工程部。
说实话,我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快。”
他的话语里很坦诚,声线听起来却有点抖。
这是在极度兴奋与巨大压力交织下的真实生理反应。
陈默将他的反应尽收眼底,语气放缓,带着一种引导的意味:
“不必立刻回应是否接受。我们先聊聊。
在你看来,‘渡河’成功之后,剥离了自研产品线和EdA这些‘尖兵’之后,未来的集团It,其核心价值应该聚焦在哪里?
它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他没有直接问区别,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宏大的命题,让对话自然流动。
这个问题让李文涛从最初的激动中冷静下来,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语速放缓,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渡河’是解放了我们被‘卡脖子’的风险,剥离尖兵部队是为了让拳头打出去更有力。
那么留下的集团It本体,我认为其核心价值必须从‘救火队’和‘项目交付者’,彻底转向‘全球业务运营的神经中枢’和‘数字化效能的赋能引擎’。”
他越说思路越流畅,之前的紧张被专业思考所取代:
“它应该成为一个极度稳定、高度自动化、充满智能并且能敏捷响应业务需求的基础平台型组织。
不再仅仅是支持业务,而是成为业务流畅运行本身的一部分,甚至是通过数据洞察预见业务需求,默默提供支撑。
就像......就像电力系统,平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一旦出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停摆。
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永不掉线的‘数字电力’。”
“这个比喻很好。”陈默赞许地点点头,顺势深入。
“那么,要实现这个‘神经中枢’和‘数字电力’的目标,你认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或者说,你上任后的前三把火,会烧向哪里?”
他的问题环环相扣,引导李文涛从愿景思考落到实际策略。
李文涛身体前倾,眼神灼灼:
“挑战巨大。
首当其冲是‘后渡河时代’的深化应用和数据治理。
我们有了新平台,但如何让全球员工真正用好它,如何打通数据孤岛,让数据像血液一样在集团内部顺畅流动并产生智慧,这是释放新平台红利的关键。
第二,是运维体系的进化。
全球架构如此复杂,不能再依靠人海战术,必须向AIops(智能运维)强力转型,实现预测性维护和自我愈合。
第三,是安全。
贺总(贺映豪)那边压力会更大,平台统一后,攻击面也集中了,我们需要构建更深度的防御体系。”
他稍作停顿,补充道,语气变得更加凝重:
“此外,或许还有一个隐形的挑战:团队心态的转变。
部分同事可能会认为核心产品剥离后,我们变成了‘二等公民’。
如何重塑团队荣誉感,让大家认识到‘运营’和‘赋能’同样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战略价值,这将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