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阳谋—先入为主(1 / 2)

林士章听后只感到一阵的疑惑,是这样吗?怎么感觉奇奇怪怪的?

虽然有些疑虑,但想到自家大伯毕竟在官场经营了这么久。知道的东西肯定比他多,于是也就不再胡思乱想。

“那我便告辞了!”

“嗯,去吧!记得和王修撰打好关系!”林大伯挥了挥手。

………

王远递交改盐税奏折的风波,不过半个时辰,就传入了皇宫里。

这样言及改革的奏折虽然不多,但是每隔几日便会出现一二个。

这其中既有真心实意为国为民的官员,也也不乏一些妄图一步登天的幸进之徒!

王远若是普通人,那他的奏折也只会进入废纸篓。

但谁让王远不是普通人呢?

在这个微妙的时候,他这奏折任谁也不能无视!谁又能知道,这是不是掀起倒严的起始呢?

玉熙宫。

嘉靖听着吕芳给他带过来的消息,不由得紧皱眉头。而吕芳也是快速的拿出一个小折子递了上去:

“皇爷,王修撰奏折上的内容,奴才叫人抄来了,请皇爷御览!”

黄锦看见嘉靖的眼神,停留在吕芳手上的奏折上时,立刻便起身将奏折送了过来。

王远的这份奏折,辞藻并不华丽,而且篇幅也不长,嘉靖很快便看完了。

看完后,嘉靖便合上奏折,丢到一边闭目沉思起来。

良久,嘉靖才突然开口说道:

“黄大伴,你说这王远是要做什么?莫不成真是受了徐阶的指使,所以主动做了这个刀子?”

黄锦深知自家主子是什么人,自己只是伺候主子的仆人,若是开始左右政事,那便绝不可长久了。

“皇爷,奴才只会端茶送水!这些官场的的东西,奴才是一点也不知。主子问奴才,可是问错人了。”

这个回答,并没有出乎嘉靖的预料,嘉靖随后又扭头看着吕芳问道:

“吕大伴,你觉得呢?”

吕芳颇为羡慕地看了黄锦一眼,但很快便低下头去。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这种皇帝身边的人可是最为艰难,稍有不慎便容易堕入深渊。

而像黄锦便不同了,只要他不插手政事,那么嘉靖身边始终有他的一席之地。毕竟从小用到大,也用习惯了。

吕芳想了想上午才拟好的圣旨,也是差不多摸清嘉靖的心思,顺着说道:

“皇爷,王修撰此举用意为何?奴才也看不清。但断然不是外界所传的那般,想要掀起清流和严党的争斗。

王修撰前番才立下大功,根本就没必要着急做这件事情。最后成了还好,若是不成反倒是失了圣眷。”

嘉靖听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这才轻声开口道:

“王修撰既不是打算掀起争斗,那他打这份奏折,也真的就是为了改革盐税!我大明的盐税如何了?”

嘶~这又是个棘手的问题!

盐税怎么样了?

那自然是一塌糊涂,还用说吗?

但也肯定不能这样回答,若是说盐税一塌糊涂,那作为皇帝的嘉靖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如果说没问题,鬼都不相信呀!开国之初盐税有上千万两,现在堪堪过百万两银子。

再怎么着,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皇爷,奴才没读过什么书,对于盐税这方面,真的不甚了解。

不过奴才也是知道,在太祖和成祖朝的时候,国库每年能收到的盐税,都有上千万两银子。

到了本朝,盐税堪堪只过百万两银子,此中除了移交难治理的部分以及私盐猖獗,恐怕大半的盐税都被盐司衙门贪了。

倒不如就真如这王修撰说的一般,将这盐税再改一改!”

嘉靖摇着头叹息道:

“唉…朕又何尝不知道盐税中的猫腻呢?

私盐猖獗、各地巡检司同流合污、盐司衙门上下其手……

勋贵、外戚、各地王爷,每年都来寻朕索要赏赐,这一年便是数十万引余盐赏了出去。

嘉靖三年改了一次,嘉靖六年又有了调整。如今看看只过去三十多年,盐税又不剩多少了,反而还加多了边军的开销。

圣人说的好啊,‘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他老人家几千年前就看清楚了!”

黄锦两人面面相觑,对于嘉靖这种想法也不感到意外。毕竟两人都是嘉靖的身边人,嘉靖这些年是什么样子都清楚!

又过了片刻,吕芳才犹豫的问道:

“皇爷,那给王修撰的圣旨,要送去内阁吗?”

在嘉靖朝的时候,皇帝下的旨意并不叫圣旨,而是叫中旨,只有拿到内阁的盖章才能叫圣旨!

如今皇帝发的中旨,其实并无多大的用处。

“罢了,先压一压吧,等到鄢懋卿巡盐返回再言其他,这封圣旨也拿去烧了吧!”

嘉靖叹了口气,从一旁的案几上,拿起了拟好的圣旨,只见上面写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天下,兢兢夙夜,惟求四海升平、百姓安康。今浙江政务、东南战事,皆系社稷之重。

爱卿王远,才思敏达,操行端方。于浙江审案,秉持公正,明察秋毫。使冤屈得伸,律法昭彰,民情翕然,实乃有功于地方。

东南剿倭之际,爱卿殚精竭虑,筹运粮草,保障军需,调度有方。将士无后顾之忧,奋勇杀敌,贼寇连遭重创,海疆渐趋安宁。

爱卿之功,朕心甚慰。翰林院为朝廷储才重地,爱卿先前以修撰之职,恪尽职守,今功绩卓著,理当拔擢。

特升爱卿为翰林院侍读(正六品),望尔益加勤勉,尽忠职守,弘扬圣德,启迪后学,不负朕之信任与期许。

钦此!】

这虽然只是升了一级,但意义可大有不同,有种一念天地宽的意思了。

正六品的侍读、侍讲。

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这四个官职可都是有定额的,一个官职有两个人。

也就是说翰林院,除了掌院学士之外,正六品以上的官员只有八个人。

其他人也只能慢慢熬资历,等待这八个职位中出了空缺,才有机会晋升。

而翰林院正六品以下的官职都没有定制,甚至有上百人之多,这可真是狼多肉少的局面。

许多老翰林老死之后,朝廷才会给一个侍讲的位置,也算是体面退休了。

若是王远知道,他今天的行动让他失去一个晋升的机会,也不知他会如何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