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消息如风般传开。
十六公子嬴昭的名字,第一次如此正式、如此强势地进入了帝国权力核心的视野。
尽管仍有儒生为长公子扶苏感到惋惜,但面对这得到始皇明确支持、且深得军心的方案,无人敢公开反对。
利益的链条已经开始转动,明智的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修史、印刷律令、筹建学馆、审核军功、选拔学子……庞大的工程启动。
十六公子嬴昭展现出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干练。
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首先通过丞相府和各地郡守,下发公文至最基层的乡、亭,要求举荐或自荐精通文书、律法、算学的能吏干员,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正是通过这种撒网式的选拔,两个名字从遥远的沛县被挖掘出来——萧何,曹参。
他们带着地方治理的丰富经验和实干能力,进入了嬴昭的团队,成为了他得力的左膀右臂。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辅佐下,嬴昭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善于听取意见,但决策果断。
重视细节,能从繁杂的数据和报告中发现问题。
政治手腕高超,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游刃有余。
赏罚分明,对办事得力者不吝提拔,对玩忽职守者严厉惩处。
更难得的是,十六公子嬴昭似乎有一种从错误中学习的天赋,工作中难免出现疏漏或挫折,但他总能及时察觉,迅速调整,并且确保同样的错误绝不会再犯第二次。
这种务实、高效且不断进步的作风,赢得了朝堂上下绝大部分务实派官员的赞赏。
甚至连原本支持长公子扶苏的儒生集团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
像叔孙通这样善于审时度势、更看重实际利益的儒生,逐渐被嬴昭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和办事能力所吸引。
开始主动向十六公子的团队靠拢,自发地参与到各项文化项目的整理与编撰工作中去。
时光荏苒,两年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那曾经引发朝野震动的“天幕”,自两年前那次显现后,再未出现。
它所带来的关于“秦太宗”的预言,随着十六公子嬴昭地位的稳步提升和能力的日益显现,似乎已从一种惊世骇俗的预言,逐渐变成了一个正在自我实现的进程。
人们,尤其是上层官僚和军方,已经开始习惯于将嬴昭与未来的储君联系在一起。
两年时间里,在嬴昭的主持下,以魏夫人的庄园体系为蓝本和核心基地,一套初步的军功转授官制度基本建立并顺畅运行起来。
大量立功将士或其子弟得到了进修和晋升的机会,军心空前稳固。
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使得文化和律令的传播效率大大提升,修史工程也进展顺利,吸纳了大量士人。
帝国肌体中一些因统一过快而产生的滞涩和梗阻,似乎在这套新生的体系中,找到了润滑和疏通的可能。
这一日,大朝会。
在处理完日常政务后,始皇帝嬴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后落在站在前列、气度愈发沉凝的十六子嬴昭身上,随即转向一旁的郎中令。
“拟诏。”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夫人思宁,魏宗室女,敏慧贤淑,教子有方,于国有功。
朕承天序,钦若前训,兹册封魏夫人思宁为大秦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典仪由奉常择吉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