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朝闻道(2 / 2)

孔子指了指那个砂锅,语气带着恳求:“老朽那些弟子,尚在忍饥挨饿。不知……先生可否将这剩下的粥,赐予老朽带回?让他们也能……尝尝这活命的甘霖?”

程宇看着孔子那双充满恳切和希冀的眼睛,这位在绝境中首先想到弟子的老人,让他心中那份对先贤的敬意又加深了几分。

将剩下的粥带回去?

这自然不是问题。

程宇随即挥手拿出了几个保鲜盒。

“我做的比较多,你可以多装点。”

孔子连连点头,再次感谢后便不再耽搁,小心翼翼地将砂锅里剩下的八宝莲子粥全部倒入食盒中。

一切准备妥当,孔子手捧着食盒,心情激动而复杂。

此行奇遇,不仅解了自身困厄,更得了活命的希望带给弟子,还见识了闻所未闻的未来之世和这位神秘莫测的程先生。

“程先生高义,救我师徒于危难,此恩此德,孔丘没齿难忘。”

孔子最后深深一揖,“他日若有机会,定当……”

“先生言重了。”程宇打断了他,“相逢即是有缘。以后有空还可再来?”

孔子面色一喜,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程先生,老朽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先生请讲。”

“先生既来自未来,可知……老朽之道,未来命运如何?可能行于天下?”

孔子问出这个问题时,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终极疑问,也是他颠沛流离、屡遭困厄却始终不肯放弃的根源。

程宇看着孔子眼中那份深沉的期盼,心中微动。

他知道,这个问题对孔子意味着什么。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是”或“否”,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先生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程宇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两千五百年岁月流淌,王朝更迭,世事变迁,然先生之教诲,早已融入华夏血脉,成为世代子孙立身行事的准则。后世尊先生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建庙塑像,四时祭祀,研习先生之言者,遍布天下,乃至万国。”

轰!

程宇的话,如同九天惊雷,在孔子心中炸响!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融入华夏血脉?成为立身准则?

遍布天下,乃至万国?

孔子整个人都呆住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一生追求的“道”,那个被诸侯轻视、被世人误解、甚至连自己有时也会怀疑是否能够实现的理想,在两千五百年后,竟然……竟然得到了如此崇高的评价和广泛的传播?

巨大的惊喜和激动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冲刷着他连日来的疲惫、委屈和忧虑。他感觉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活了六十余年,经历无数风雨,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般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他想到了颜回那句“夫子之道,至大至深,天下莫能容”,想到了自己那句“吾道非邪?为何至此?是邦无道也”,原来……原来自己的坚持,并非虚妄!自己的“道”,终究是会被后世所理解,所尊崇的!

“好……好啊!”

孔子喃喃自语,声音哽咽,激动得难以言表。

他挺直了原本因饥饿而有些佝偻的腰背,仿佛瞬间找回了所有的力量和信念。

之前所有的困顿、挫折、怀疑,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程宇静静地看着他,没有打扰这位老人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这番话对孔子的意义,远胜过任何物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