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完避难,奔于太姜;物莫两盛,妫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孟尝延客,田单救亡。
相胜利贿,认贼为祥。哀哉王建,松柏苍苍。
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此时六国已全部被秦国兼并,天下实现了大一统。秦王觉得六国曾与秦国一样并称王号,这样的名号不够尊贵,便想更改称号称帝。但早年曾有东西二帝的提议,他认为这不足以流传后世、威震四方。于是,秦王参考上古的君主称号,觉得三皇五帝的功德在三王之上,而秦国的德能兼具三皇,功绩超越五帝,便将 “皇” 与 “帝” 两个字合并,称自己为 “皇帝”。他追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又因为周公制定了谥法,其中存在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的情况,秦王认为这不符合礼仪规范,于是决定从今往后废除谥法。他宣称:“我是始皇帝,后世子孙就用数字来计数,二世、三世,直至百千万世,传承无穷无尽。” 天子自称为 “朕”,臣下奏事时称天子为 “陛下”。秦王召集能工巧匠,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玺,上面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字样。此外,秦王还推崇终始五德的传承学说,认为周朝属火德,而水能灭火,秦国顺应水德的运势,所以衣服和旌旗都崇尚黑色。水的成数是六,因此各种器物的尺寸都采用六这个数字。将十月初一作为正月,朝廷的朝贺活动都在这个月举行。由于 “正” 和 “政” 读音相同,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就把 “正” 字的读音改为 “征”。“征” 并非吉祥的字眼,但这是始皇帝的旨意,人们都不敢对此发表异议。
尉缭看到始皇意气骄满,频繁变更制度,私下感叹道:“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元气已经损耗了!这样还能长久吗?” 于是,他和弟子王敖在一个夜晚悄然离去,不知去向何方。始皇询问群臣:“尉缭为什么抛弃我离开呢?” 群臣都说:“尉缭辅佐陛下平定四海,功劳最大,他也期望能像周朝的太公、周公那样得到裂土分封。如今陛下尊号已经确定,却没有实施论功行赏的典制,他感到失望,所以离开了。” 始皇问道:“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现在还能实行吗?” 群臣都说:“燕、齐、楚、代等地,距离遥远难以治理,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 李斯提议道:“周朝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其中同姓诸侯居多,后来他们的子孙相互争斗,没有尽头。如今陛下统一海内,应该将天下都设置为郡县,对于有功之臣,给予丰厚的俸禄,但不给予他们一尺土地、一个百姓的统治权,断绝战争的根源,这难道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吗?” 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这三十六郡分别是:
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玡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当时北方有匈奴的侵扰,所以渔阳、上谷等郡管辖的地域最小,设置戍守进行防卫。南方水乡安定,因此九江、会稽等郡管辖的地域最大。这些都是李斯安排调度的。每个郡设置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秦朝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铸造了十二个金人,每个金人重达千石,放置在宫廷之中,以应和 “临洮出现巨人” 的祥瑞之说。秦朝还将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共计二十万户。又在咸阳北面,仿照六国的宫室,建造了六所离宫。还修建了阿房宫。提拔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对那些有功的将帅,如王贲、蒙武等人,各封万户,其他将领有的封数千户,都按照他们所封户数应得的赋税,由官府统一支付。此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频繁出游巡视,修筑 “万里长城” 抵御匈奴,百姓苦不堪言,难以维持生计。到了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暴虐,陈胜、吴广等人便纷纷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史臣作《列国歌》道:
东迁强国齐郑最,荆楚渐横开桓文,
楚庄宋襄和秦穆,迭为王霸得专征。
晋襄景悼称世霸,平哀齐景思代兴。
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句践何纵横?
春秋诸国难尽数,几派源流略可寻。
鲁卫晋燕曹郑蔡,与吴姬姓同宗盟。
齐由吕尚宋商裔,禹后越颛顼荆。
秦亦顼裔陈祖舜,许始太岳各有生。
及交战国七雄起,韩赵魏氏晋三分。
魏与韩皆周同姓,赵先造父同嬴秦。
齐吕改田即陈后,黄歇代楚熊暗倾。
宋亡于齐鲁入楚,吴越交胜总归荆。
周鼎既迁合从散,六国相随渐属秦。
髯仙读《列国志》时,有感而发写下诗句:
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东周列国结!
说唐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