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带子入王宫,盗国奸谋理不容;
天启春申无妄祸,朱英焉得令郎中?
朱英离开十七天后,考烈王去世了。李园事先和宫殿侍卫约定好:“一旦有变故,要先告诉我。” 这时,李园听到消息,抢先进入宫中,吩咐暂时不要发丧,秘密地让敢死之士埋伏在棘门里面。等到太阳落山,才派人慢慢地去通知春申君。春申君大吃一惊,来不及和宾客商量,立刻驾车前往。刚进入棘门,两边的敢死之士突然冲出来,高喊:“奉王后密旨,春申君谋反,应当诛杀!” 春申君知道事情有变,急忙想要回车,可手下的人已经被打散了。于是,春申君的头颅被砍下来,扔到了城外,城门也随即紧闭,然后才宣布考烈王的死讯。李园拥立太子扞即位,这就是楚幽王,当时楚幽王才六岁。李园自己担任相国,独揽楚国大权。尊奉李嫣为王太后。李园传令将春申君的家族全部灭掉,没收了春申君的食邑。可悲啊!自从李园掌权,春申君的宾客纷纷散去,各位公子也都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职务。少主年幼,太后寡居,国家政事日益混乱,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了。
话分两头。再说吕不韦对五国攻打秦国一事感到愤怒,想要报复,他说:“这次谋划的主使者,是赵国的将领庞暖。” 于是,吕不韦派蒙骜和张唐率领五万士兵讨伐赵国。三天后,又命令长安君成峤和樊于期率领五万士兵作为后续部队。宾客们问吕不韦:“长安君年纪还小,恐怕不适合担任大将。” 吕不韦微笑着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
且说蒙骜率领的前军出了函谷关,取道上党,直接攻打庆都,在都山扎下营寨。长安君率领的大军在屯留扎营,作为声援。赵国派相国庞暖担任大将,扈辄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抵御秦军,允许庞暖见机行事。庞暖说:“庆都的北面,只有尧山最高,登上尧山可以望见都山,我们应该去占领它。” 于是,庞暖派扈辄率领两万士兵先行出发。等扈辄到达尧山时,已经有一万秦军在那里驻扎,扈辄率军冲上去,把秦军杀散,就在山头扎下营寨。蒙骜派张唐率领两万士兵前来争夺尧山,庞暖的大军也赶到了,双方在山下列成阵势,展开了一场大战。扈辄在山头用红旗作为信号,张唐往东,红旗就往东指,张唐往西,红旗就往西指。赵军只要看到红旗指向哪里,就往哪里包围过去。庞暖下令:“有人能擒获张唐的,封给他百里之地。” 赵军士兵无不拼死作战。张唐竭尽全力,却始终无法突出重围。幸好蒙骜的军队赶到,接应张唐出来,一起回到都山大寨。庆都的守军知道救兵已经到了,防守更加严密。蒙骜等人无法取胜,就派张唐前往屯留,催促后续部队前来增援。
且说长安君成峤,年仅十七岁,对军务一窍不通,便召来樊于期商议。樊于期向来厌恶吕不韦纳妾并意图篡夺秦国的行径,他请成峤屏退左右,详细地将此事叙述了一遍,说道:“如今在位的秦王并非先王的亲生骨肉,只有您才是嫡子。文信侯吕不韦如今将兵权托付给您,绝非出于好意。他恐怕一旦事情败露,您会与当今秦王作对,所以表面上对您示以恩宠,实际上是想把您调离朝廷。吕不韦随意出入宫禁,与王太后肆意淫乱,夫妻父子的关系混乱不堪,他们所忌惮的唯有您而已。倘若蒙骜兵败无功,吕不韦就会借此归罪于您。轻的话,会削去您的爵位;重的话,甚至会施以刑罚将您诛杀。如此一来,嬴氏的秦国,就要沦为吕氏的天下了,全国上下的人都明白这是必然的趋势,您不可不早做打算。” 成峤惊讶地说:“若不是您说明,我还蒙在鼓里。如今该如何是好呢?” 樊于期说:“现在蒙骜的军队被困在赵国,短期内无法归来,而您手握重兵。如果您发布檄文,揭露吕不韦的淫乱罪行,戳穿宫廷内的欺诈行为,臣民们谁不愿意拥戴嫡子来主持国家社稷呢!” 成峤愤怒地按着宝剑,脸色大变,说道:“大丈夫死就死了!岂能屈膝在那商人之子的手下?还请将军好好谋划。”
樊于期假装对使者说:“大军近日就会移营,请多多向蒙将军致意,让他用心准备。” 使者离开后,樊于期迅速起草檄文,大致内容如下:
长安君成峤布告中外臣民知悉:传承国家的大义,应以嫡长子为尊;颠覆宗族的恶行,阴谋算计最为恶劣。文信侯吕不韦,本是阳翟的商人,却觊觎咸阳的王位。当今秦王政,实际上并非先王的子嗣,而是吕不韦的儿子。起初,他用怀有身孕的妾室,巧妙迷惑先王;继而,以奸生的儿子冒充王室血脉。凭借行贿作为奇谋,以助秦庄襄王回国即位为大功。两任国君寿命不长,其中缘由,怎能容忍?三代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又有谁能抵挡!朝堂之上看似有王,暗中却已将嬴姓换成吕姓;吕不韦尊为 “假父”,最终必将以臣子身份篡夺君位。国家社稷危在旦夕,神灵和百姓都为之愤怒!我忝为嫡嗣,想要完成上天的惩罚。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带着正义之声,令士气高涨;子孙臣民,念及先王的恩德,一同奋勇向前。檄文传达到的地方,大家磨砺兵器,严阵以待,大军到来之时,市井秩序如常,切勿慌乱。
樊于期将檄文四处传播。秦国人中很多人早就听闻过吕不韦进献妾室的事情,如今看到檄文中提及怀孕、奸生等内容,都信以为真。虽然畏惧文信侯吕不韦的威严,不敢公然响应起兵,但也难免产生了观望的想法。当时,彗星先在东方出现,接着在北方出现,而后又在西方出现,占卜的人说国家中将会有战乱发生,人心因此开始动摇。樊于期把屯留及其附属县的壮丁,全部编入军队,攻下了长子、壶关,兵力越发强盛。张唐得知长安君已经谋反,连夜奔赴咸阳报告变故。秦王政看到檄文后勃然大怒,立刻召来尚父吕不韦商议对策。吕不韦说:“长安君年纪尚小,不可能策划此事,这必定是樊于期所为。樊于期有勇无谋,他一出兵就会被擒获,不必过于忧虑。” 于是,秦王政任命王翦为大将,桓齮、王贲为左右先锋,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讨伐长安君。
再说蒙骜与庞暖对峙,一直等待长安君的接应却始终不见踪影,正感到疑惑惊讶时,收到了那篇檄文,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惊失色,说道:“我与长安君一同出征,如今攻打赵国没有战功,而长安君又造反,我怎能逃脱罪责?如果不调转矛头平定叛逆,如何能为自己开脱?” 于是,蒙骜传令班师回朝,将军队分成三队,自己亲自断后,缓缓撤退。庞暖探听到秦军有行动,预先挑选了三万精兵,让扈辄从小路埋伏在太行山林木茂密的深处,叮嘱道:“蒙骜是老将,必定会亲自断后。等秦兵差不多都过去后,你从后面发起攻击,这样才能确保大获全胜。” 蒙骜见前军一路前行没有遇到阻碍,便放心地向前推进。突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蒙骜立刻与扈辄交战。过了很久,庞暖的军队从后面追了上来,前面先行的秦兵此时已经没有了斗志,于是瞬间大乱。蒙骜身负重伤,却仍然奋力拼杀,斩杀了数十人,还亲自射中庞暖的胁部。然而,赵军将他重重包围,乱箭齐发,蒙骜身上中箭无数,如同刺猬一般。可惜秦国的一员名将,就这样死在了太行山之下。庞暖得胜后,班师回赵,后来因为箭伤未能痊愈,不久也去世了。这件事暂且放下不表。
再说张唐、王翦等人的军队抵达屯留,成峤惊恐万分。樊于期说:“王子如今已是骑虎难下之势,况且我们聚集了三城的兵力,不少于十五万,背城一战,胜负还未可知,有什么可害怕的!” 于是,樊于期在城下列好阵势,严阵以待。王翦也列阵与之相对,他对樊于期说:“国家哪里亏待了你,你竟然引诱长安君谋反?” 樊于期在战车上欠身回答道:“秦政是吕不韦奸生的儿子,这谁不知道?我们世代蒙受国家的恩泽,怎么忍心看到嬴氏的江山被吕氏夺走?长安君是先王的血脉,所以我们拥戴他。将军如果顾念先王的祭祀,就与我们一同起义,杀向咸阳,诛杀淫乱之人,废掉伪主,扶立长安君为王,将军不仅不会失去封侯的地位,还能一同享受富贵,这难道不好吗?” 王翦说:“太后怀胎十月才生下当今秦王,他无疑是先王的亲生儿子。你却制造谣言,污蔑王室,做出这种灭门的事情,还在这里花言巧语,妄图动摇军心。等抓住你的时候,定将你碎尸万段!” 樊于期大怒,瞪大眼睛,大声呼喊,挥舞着长刀直接冲入秦军阵营。秦军见他如此勇猛,纷纷败退。樊于期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王翦指挥军队将他包围,多次围堵,他都斩杀敌将,突出重围,秦军损失惨重。当天天色已晚,双方各自收兵。
王翦将军队驻扎在伞盖山,心想:“樊于期如此勇猛,一时之间难以制服,必须用计才能打败他。” 于是,他询问帐下众人:“谁与长安君相识?” 有个末将杨端和,是屯留人,自称:“曾在长安君门下做过客。” 王翦说:“我写一封信给你,你把它送给长安君,劝他早日归顺,不要自取灭亡。” 杨端和问:“小将如何才能进入城中?” 王翦说:“等双方交锋的时候,趁他们收军,你装扮成敌军的样子,混入城中。只要看到攻城紧急,就去见长安君,到时候必然会有变故。” 杨端和领命。王翦当下写好书信,封好后,交给杨端和,让他自行准备行事。接着,王翦又召来桓齮,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长子城,派王贲率领一支军队攻打壶关城,自己则攻打屯留,三处同时进攻,让对方无法相互支援。
樊于期对成峤说:“如今趁着他们分兵的时机,我们决一胜负。如果长子、壶关失守,秦军势力大增,就更难抵挡了。” 成峤年纪小,胆小懦弱,流着泪说:“这件事是将军倡议谋划的,一切都听凭将军裁决,可别误了我的大事。” 樊于期挑选了一万多精兵,打开城门出战。王翦假装败退一阵,退军十里,驻扎在伏龙山。樊于期得胜回城,杨端和此时已经混入城中。因为他本就是本城人,自有亲戚收留安置。暂且按下不表。成峤问樊于期:“王翦的军队不退,这可如何是好?” 樊于期回答说:“今日交锋,已经挫败了他们的锐气,明日我们出动全部兵力出战,务必生擒王翦,直接攻入咸阳,扶立王子您为君,才能实现我的志向。” 至于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