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秦和张仪,辞别鬼谷先生下山后,张仪前往魏国,而苏秦则回到洛阳家中。家中老母健在,苏秦有一兄二弟,兄长已经过世,只剩寡嫂。两个弟弟分别是苏代和苏厉。一别数年,如今再次团聚,全家欢喜,这自不必多说。
过了几天,苏秦打算出游列国,便向父母请求,变卖家产作为外出的盘缠。母亲、嫂子和妻子都极力劝阻他,说:“季子(苏秦字季子)你不从事耕种收获,也不致力于工商,谋求那十分之一的利润,却想着靠口舌之能博取富贵,放弃现成的家业,去追求尚未得到的利益,日后要是生计无着,可别后悔啊!” 苏代和苏厉也说:“兄长要是真擅长游说之术,为何不去游说周王,在本乡本土也能成名,何必远走他乡呢?”
苏秦遭到全家反对,但他还是去求见周显王,向他讲述自强的策略。周显王把他留在馆舍。然而,周显王身边的人向来知道苏秦出身于农商家庭,怀疑他的言论空洞无用,不肯在显王面前举荐他。苏秦在馆舍滞留了一年多,始终没能得到进身的机会。于是,他发愤回家,变卖了所有家产,得到黄金百镒,制作了黑貂裘衣,购置了车马和仆从,开始游历列国。他四处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详尽了解了天下的利弊详情。就这样过了几年,苏秦始终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后来,苏秦听说卫鞅被封为商君,很受秦孝公的器重,便西行前往咸阳。可等他赶到时,秦孝公已经去世,商君也已被杀。于是,苏秦求见秦惠文王。惠文王把苏秦宣召到宫殿,问道:“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有什么指教呢?”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大王想要诸侯割地,您是想安安稳稳地吞并天下吗?” 惠文王回答:“没错。” 苏秦接着说:“大王,秦国东边有函谷关和黄河,西边有汉中,南边有巴蜀,北边有胡貉,这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秦国沃野千里,能奋勇作战的士兵有百万之众。凭借大王的贤明,以及众多的百姓,我愿意献上谋略,效力于大王,帮助您兼并诸侯,吞并周室,称帝而统一天下,这简直易如反掌。怎么能安坐不动就成就大事呢?”
惠文王刚刚处死商鞅,心里厌恶游说之士,便推辞说:“我听说‘羽毛没长丰满,就不能高飞。’先生所说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再等几年,兵力稍充足些,我们再商议。” 苏秦只好退下。
苏秦又把古代三王五霸通过攻战而得天下的策略,整理成一本书,共有十多万字,第二天献给秦王。秦王虽然留下阅读,但根本没有任用苏秦的意思。苏秦又去拜见秦国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他的才能,也不替他引荐。
苏秦在秦国又滞留了一年多,百镒黄金全都花光了,黑貂裘衣也破旧不堪,实在想不出办法。于是,他卖掉车马仆从作为路费,背着行囊徒步回家。父母见他如此狼狈,对他辱骂一番。妻子正在织布,看见苏秦回来,都不肯下织布机相见。苏秦饿得厉害,向嫂子讨口饭吃,嫂子借口没有柴禾,不肯为他做饭。有诗为证:
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亦途人;
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虽亲尽不亲。
苏秦忍不住落泪,叹息道:“我一身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在书箱中翻找,找到了太公的《阴符》一书,忽然领悟道:“鬼谷先生曾说:‘要是游说失意,只需熟读这本书,自然会有进益。’” 于是,他闭门钻研,务求穷尽其深奥的道理,昼夜不停。夜里困倦想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满了双脚。
苏秦对《阴符》有所领悟后,又将列国的形势细细揣摩。就这样过了一年,天下大势如同在他掌心一般清晰。他自我安慰道:“我有如此学问,去游说各国君主,难道还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让我获取卿相之位吗?” 于是,他对弟弟苏代和苏厉说:“我的学问已经学成,获取富贵就像寄放东西一样容易。弟弟们可以资助我出行的费用,让我去游说列国。倘若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我一定会提携你们。” 苏秦又把《阴符》的内容讲解给弟弟们听。苏代和苏厉也有所领悟,于是各自拿出黄金,资助苏秦出行。
苏秦辞别父母、妻子和嫂子,打算再次前往秦国。他心里琢磨:“当今七国之中,只有秦国最为强大,可以辅助成就帝业。无奈秦王不肯任用我。我如今再去,倘若还像之前那样,有何颜面再回故乡?” 于是,他想到一个排斥秦国的策略,必须让列国同心协力,孤立秦国的势力,这样自己才能有立足之地。于是,苏秦向东前往赵国。
当时,赵肃侯在位,他的弟弟公子成担任相国,号称奉阳君。苏秦先去游说奉阳君,可奉阳君不喜欢他。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向北前往燕国,求见燕文公,但燕文公身边的人都不帮他通报。苏秦在燕国待了一年多,钱财用尽,在旅店里忍饥挨饿。旅店的人可怜他,借给他一百钱,苏秦才得以维持生计。
恰好燕文公外出巡游,苏秦在道路左边伏地拜见。燕文公问他姓名,得知是苏秦后,高兴地说:“我听说先生当年曾献上十万字的策论给秦王,我心里十分仰慕,只恨没能读到先生的文章。如今先生有幸来教导我,这是燕国的荣幸啊!” 于是,燕文公掉转车头回朝,召苏秦入宫相见,恭敬地向他请教。
苏秦上奏说:“大王身处战国之列,拥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兵甲,六百辆战车,六千匹战马。然而,与中原各国相比,还不到一半。但燕国却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声音,看不到兵败将亡的危险,能够安居乐业,大王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燕文公说:“我不知道。” 苏秦又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战争,是因为赵国作为屏障在前面遮挡。大王不知道与近处的赵国交好,反而想割地讨好远方的秦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燕文公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依我之见,不如与赵国合纵相亲,进而联合列国,让天下合为一体,共同协力抵御秦国,这才是百世的安稳之计。”
燕文公说:“先生倡导合纵来使燕国安定,这是我所希望的,只是恐怕诸侯不肯参与合纵啊。” 苏秦又说:“我虽然不才,但愿意面见赵侯,与他定下合纵的盟约。” 燕文公十分高兴,资助苏秦金帛路费,提供高车驷马,还派壮士送苏秦到赵国。
此时,奉阳君赵成已经去世,赵肃侯听说燕国有客人前来,便走下台阶迎接,说:“贵客远道而来,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呢?” 苏秦上奏说:“我听说天下的平民贤士,无不推崇您的品行道义,都愿意在您面前献上忠心。无奈奉阳君妒才嫉能,使得游士们止步不前,闭口不言。如今奉阳君去世,所以我才敢献上我的愚忠。我听说‘保卫国家莫过于使百姓安宁,使百姓安宁莫过于选择好的邦交。’当今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为强大。赵国有两千多里土地,几十万带甲之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可以支撑数年。秦国最忌惮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害怕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所以,为赵国在南面提供屏障的,是韩国和魏国。韩国和魏国没有名山大川的险要地势,一旦秦国大军出动,逐渐侵占这两国,两国投降后,灾祸就会降临到赵国。我曾经考察地图,列国的土地,超过秦国万里,诸侯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合为一体,合力向西对抗秦国,攻破秦国又有何难。如今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用秦国来恐吓诸侯,迫使诸侯割地求和。无缘无故地割地,这是自我破坏。主动破坏别人与被别人破坏,这两者哪个更好呢?依我之见,不如约请列国的君臣在洹水相会,结盟立誓,结为兄弟,亲如唇齿。秦国攻打一国,其他五国就共同救援。如果有违背盟约誓言的,诸侯就共同讨伐他。秦国虽然强暴,难道敢以一个孤立的国家与天下众人争胜负吗?”
赵肃侯说:“我年纪轻,治国时间短,没有听过如此高明的计策。如今贵客想要联合诸侯抵御秦国,我怎敢不恭敬从命!” 于是,赵肃侯给苏秦佩戴相印,赐给他大的宅第,又准备了装饰精美的车子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匹,让他担任 “从约长”。
苏秦派人带着一百金前往燕国,偿还旅店里借的一百钱。他正打算择日出发,依次去游说韩国、魏国等国。忽然,赵肃侯召苏秦入朝,说有急事商议。苏秦急忙进宫拜见肃侯。肃侯说:“刚刚边境官吏来报:‘秦国相国公孙衍出兵攻打魏国,擒获魏国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人,魏王割让河北十座城邑求和。公孙衍又打算移兵攻打赵国。’这该如何是好?”
苏秦听后,暗暗吃惊:“秦兵要是打到赵国,赵君必然也会效仿魏国求和,那‘合纵’的计策就无法实现了!” 正所谓 “人急计生”,苏秦暂且答应下来,打算另想办法应对。他故作镇定,拱手回答说:“我估计秦兵疲惫不堪,短时间内到不了赵国。万一秦兵来了,我自有退兵的计策。” 肃侯说:“先生暂且留在我国,等秦兵确实没来,才能离开我啊。” 这句话正合苏秦的心意,他答应后便退下了。
苏秦回到府第,叫来心腹门客,名叫毕成,把他带到密室,吩咐道:“我有个同学故人,名叫张仪,字余子,是大梁人。我现在给你千金,你扮作商人,改名叫贾舍人,前往魏国寻访张仪。要是见到他,要如此这般行事。到了赵国后,又要如此这般做。你可要小心留意。” 贾舍人领命,连夜前往大梁。
话说这事儿得分两头来讲。张仪自从离开鬼谷回到魏国后,因家境贫寒,谋求在魏惠王手下做事却未能如愿。后来,他见魏国军队屡战屡败,便带着妻子离开魏国前往楚国游历。楚国相国昭阳收留他为门下客。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大败魏军,夺取了襄陵等七座城邑。楚威王嘉奖他的功劳,把 “和氏之璧” 赐给了他。
什么是 “和氏之璧” 呢?当初,在楚厉王末年,有个楚国人叫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君主,砍掉了他的左脚。等到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上玉璞。玉工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发怒,砍掉了他的右脚。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想前去进献,无奈双脚都被砍掉,无法行动,于是抱着玉璞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有了解卞和的人问他:“你两次献璞都被砍脚,应该停止了。难道还指望赏赐吗?又为什么哭泣呢?” 卞和说:“我不是为了求赏赐。我所遗憾的是,明明是美玉却被说成石头,明明是忠贞之士却被说成骗子,是非颠倒,无法自我辩白,所以才悲痛啊!” 楚文王听说卞和的哭泣,便取来玉璞,让玉匠剖开,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于是制作成玉璧,取名为 “和氏之璧”。如今襄阳府南漳县荆山之巅有个水池,水池旁边有个石室,叫做抱玉岩,就是卞和居住和哭泣献玉的地方。楚王怜悯卞和的忠诚,用大夫的俸禄供养他,直到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