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2 / 2)

世子华见父亲宠爱众多,担心日后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废。于是私下与叔詹商量对策。叔詹说:“得失自有天命,你只需尽孝就好。” 世子华又找孔叔商议,孔叔也劝他要尽孝道。世子华听后很不高兴,便离开了。子臧性格古怪,喜欢收集鹬鸟的羽毛做成帽子戴。师叔劝说道:“这不符合礼仪规范,希望公子不要戴。” 子臧厌恶师叔的直言,便向哥哥世子华告状。因此,世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这三位大夫之间,心里都有了隔阂。

此时,郑伯派世子华代他前往宁母赴会,世子华担心齐侯怪罪,不想去。叔詹催促他赶紧出发。世子华心中更加怨恨,便思考自保的办法。见到齐桓公后,他请求齐桓公屏退左右,然后说:“郑国的政务,都由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掌控。之前逃离盟会,就是这三族主导的。如果凭借您的威望,除掉这三位大臣,我愿意带领郑国归附齐国,像附庸国一样侍奉齐国。” 齐桓公说:“好。” 随后便将世子华的计谋告诉了管仲。管仲连忙说:“不行,不行!诸侯之所以服从齐国,靠的是礼和信。世子华违抗父亲的命令,这不能称为礼。带着友好的名义来,却谋划扰乱自己的国家,这不能称为信。而且我听说这三族的大夫,都是贤能之人,郑国人称他们为‘三良’。作为盟主,最可贵的是顺应人心。违背人心,肆意妄为,灾祸必然降临。依我看,世子华自身都将难保,您千万不要答应他。” 齐桓公于是对世子华说:“世子所说的,确实是国家大事。等你的国君来了,我们再一起商量。” 世子华听后,满脸通红,汗流浃背,只好告辞回到郑国。

管仲厌恶世子华的奸诈,故意将他们的谈话内容泄露给郑国人。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郑伯。等到世子华回来复命,谎称:“齐侯对您不亲自前往赴会非常生气,不肯与我们讲和,我们不如归附楚国。” 郑伯听后,大声呵斥道:“逆子,你差点出卖了我们国家,还敢在这里胡说八道?” 喝令左右将世子华囚禁在密室中。世子华挖墙试图逃跑,郑伯得知后将他处死,果然如管仲所料。公子臧逃到宋国,郑伯派人在途中将他追杀。郑伯感激齐国没有听从世子华的计谋,再次派孔叔前往齐国致谢,并请求加入盟约。胡曾先生写了一首咏史诗:“郑用‘三良’似屋楹,一朝楹撤屋难撑。子华奸命思专国,身死徒留不孝名。” 这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发生的事情。

这一年冬天,周惠王病情危急。王世子郑担心惠后趁机生变,先派下士王子虎向齐国告急。不久,惠王驾崩。子郑与周公孔、召伯廖商议,决定先不发丧,连夜派人秘密将消息报告给王子虎。王子虎将此事告知齐侯,齐侯于是大规模会合诸侯在洮地。郑文公也亲自前来参加盟会。参与歃血的有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共八国诸侯。各国诸侯都写好奏表,派本国大夫前往周朝。这几位大夫分别是:齐国大夫隰朋,宋国大夫华秀老,鲁国大夫公孙敖,卫国大夫宁速,陈国大夫辕选,郑国大夫子人师,曹国大夫公子戊,许国大夫百佗。八国大夫车队相连,浩浩荡荡,以问安的名义,聚集在王城之外。王子虎先行通报消息,王世子郑派召伯廖前去慰问,然后才公布惠王驾崩的消息。各国大夫坚决请求拜见新王,周、召二公侍奉子郑主持丧事,大夫们便假借灵活处置的名义,以君命进行吊唁。接着,众人共同请求王世子郑继承王位,百官纷纷朝贺,这就是周襄王。惠后与叔带心中暗暗叫苦,不敢再萌生异心。襄王于是在第二年改元,并传谕各国。

襄王元年,春天祭祀完毕后,襄王命令宰周公孔将祭祀用的胙肉赐给齐国,以此彰显齐国辅佐王室的功劳。齐桓公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又一次大规模地召集诸侯在葵邱会合。当时,齐桓公在途中偶然与管仲谈论起周朝的事情。管仲说:“周王室嫡子和庶子的名分不分,几乎引发了祸乱。如今您的储君之位还空缺着,也应该尽早确立,以杜绝后患。” 桓公说:“我有六个儿子,都是庶出。论年长是无亏,论贤能则是昭。长卫姬侍奉我最久,我已经答应立无亏为继承人了。易牙和竖貂这两个人,也多次跟我提及此事。但我喜爱昭的贤能,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现在就由仲父你来帮我决定吧。”

管仲深知易牙和竖貂二人奸佞,而且他们向来受到长卫姬的宠信,担心无亏日后成为国君,内外勾结,必然会扰乱国家政事。而公子昭是郑姬所生,郑国刚刚与齐国结盟,借此机会还可以与郑国进一步交好。于是回答说:“若想要传承霸业,非立贤能之人不可。您既然知道昭贤能,立他为继承人就可以了。” 桓公说:“可我担心无亏会凭借年长来争夺,这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周王的储君之位,还得靠您来稳定局势。这次会盟,您不妨挑选诸侯中最贤能的人,把公子昭托付给他,这样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桓公听后,点头表示赞同。

等到了葵邱,诸侯们都已齐聚,宰周公孔也到了,大家各自住进馆舍。当时,宋桓公御说去世,世子兹父将国君之位让给公子目夷,目夷不接受,于是兹父即位,这就是宋襄公。襄公遵循盟主的命令,虽然正处于服丧期间,却不敢不来,于是穿着黑色的丧服前来赴会。管仲对桓公说:“宋君有让国的美德,可以称得上贤能了!而且他穿着丧服来参加会盟,对齐国非常恭敬。关于储君的事情,可以托付给他。” 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当即让管仲私下前往宋襄公的馆舍,传达齐侯的意思。襄公亲自前来拜见齐侯。齐侯握住他的手,诚恳地将公子昭托付给他,说:“日后就仰仗您主持大局,让昭能继承国家大业。” 襄公既愧疚又感激,不敢答应,但心里已经对齐侯的托付之意有所动容,暗自应下了。

到了会盟那天,众人衣冠整齐,服饰上的环佩叮当作响。诸侯们先请天子的使者登上盟坛,然后依次登坛。坛上设有天王的虚位,诸侯们面向北方叩拜,行朝觐之礼,之后才各自就座。宰周公孔捧着胙肉,面向东方站立,传达新王的命令:“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赐给伯舅胙肉。” 齐侯准备下台阶跪拜接受。宰孔阻止他说:“天子还有后命: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又有功劳,特加一级赏赐,不必下拜。” 桓公想要听从,管仲在一旁进言说:“您虽然谦逊,但臣子不能不恭敬。” 桓公于是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我小白怎敢贪图王命,而荒废臣子的职责呢?” 于是快步走下台阶,行再拜稽首之礼,然后登上堂接受胙肉。诸侯们都对齐国的有礼表示钦佩。

桓公见诸侯还未散去,便再次重申结盟友好之事,宣读周朝的 “五禁”:“不要堵塞泉水,不要阻止粮食流通,不要更换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国事。” 并立下誓言:“凡是我们同盟的国家,都要言归于好。” 只是将盟书放在牺牲之上,让人宣读,不再杀牲歃血,诸侯们无不信服。髯翁写诗道:“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不是桓公功业盛,谁能不歃信诸侯?”

盟会结束后,桓公忽然对宰周公孔说:“我听说夏、商、周三代有封禅的仪式,这仪式是怎样的?能讲给我听听吗?” 宰周公孔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就是筑起土坛,用金泥玉简来祭祀上天,报答上天的功劳。天在高处,所以堆高土坛来象征天的高远。禅梁父,就是清扫地面进行祭祀,来象征地的卑下。用蒲草做车,用菹秸做垫子,祭祀后将其掩埋,以此报答大地。三代受天命而兴起,得到天地的庇佑,所以举行这种隆重的祭祀来回报天地。” 桓公说:“夏朝都城在安邑,商朝都城在亳,周朝都城在丰镐。泰山和梁父离都城很远,他们尚且去封禅。如今这两座山在我的封地内,我想祈求天王的恩宠,举行这盛大的典礼,各位觉得怎么样?” 宰周公孔见桓公趾高气扬,有骄傲自大的神色,便回应说:“您觉得可以,谁敢说不可以呢!” 桓公说:“等明天再和各位诸侯商议此事。” 诸侯们于是都散去了。

宰周公孔私下找到管仲说:“封禅这件事,不是诸侯应该谈论的。仲父您难道不能说句话劝阻一下吗?” 管仲说:“我们国君好胜,只能委婉地劝诫,难以直接纠正。我现在就去跟他说。” 于是在夜里来到桓公面前,问道:“您真的想要封禅吗?” 桓公说:“为什么不真呢?” 管仲说:“古代举行封禅的,从无怀氏到周成王,可考证的有七十二家,都是受天命之后,才得以封禅。” 桓公生气地说:“我向南讨伐楚国,到达召陵;向北讨伐山戎,征服令支,灭掉孤竹;向西穿越流沙,到达太行。诸侯没有敢违抗我的。我主持过三次兵车之会,六次衣裳之会,九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即使是三代受天命而兴,又怎能超过我呢?封泰山、禅梁父,以此昭示子孙,不也可以吗?” 管仲说:“古代受天命的人,先有祥瑞的征兆显现,然后准备好各种物品才进行封禅,仪式非常隆重完备。鄗上的优质黍米,北里的茁壮嘉禾,用来作为祭祀的供品。江淮之间,有一种一茅三脊的草,叫做‘灵茅’,只有王者受天命时才会生长,用来作为祭祀的垫子。东海会出现比目鱼,西海会出现比翼鸟,祥瑞之物,有十五种是不召自来的。将这些记载在史册上,让子孙感到荣耀。如今凤凰麒麟不来,而鸱鸮却多次出现;嘉禾不生长,而蓬蒿却繁茂丛生。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举行封禅,恐怕列国中有见识的人一定会嘲笑您的!” 桓公听后,沉默不语。第二天,便不再提及封禅之事。

桓公回到齐国后,自认为功劳无人能及,越发大规模地修建宫室,追求壮丽。他乘坐的车马、穿着的服饰以及使用的器具等规制,都堪比王者,国内百姓对此颇有非议,认为他僭越了礼制。管仲于是在自己府中修筑了三层高台,取名为 “三归之台”,意思是百姓归附、诸侯归附、四方夷狄归附。又设置了塞门,用来遮蔽内外。还建造了反坫,用来接待各国的使臣。鲍叔牙对此感到疑惑,问道:“国君奢侈,您也奢侈;国君僭越,您也僭越,这恐怕不合适吧?” 管仲说:“君主不辞辛劳成就霸业,也不过是想图一时的快意罢了。如果用礼制来约束他,他会感到痛苦从而产生懈怠。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帮国君分担一些指责。” 鲍叔牙虽然嘴上答应着,但心里并不认同。

话分两头。再说周太宰孔从葵邱告辞返回,在途中遇到晋献公也赶来赴会。宰周公孔说:“会盟已经结束了。” 献公跺着脚遗憾地说:“我国地处偏远,没能赶上这盛大的会盟,真是太遗憾了!” 宰周公孔说:“您不必遗憾。如今齐侯自恃功劳高,有骄傲自大的表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国的衰败很快就会到来,没参加会盟又有什么损失呢?” 献公于是掉转车头向西返回。在途中生病了,回到晋国后就去世了,晋国随即陷入大乱。想要知道晋国大乱的前因后果,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