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桀时;积粟已无千载计,盈财岂有百年期?须知世运无真主,却笑贪滢有阿痴;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话说众诸侯一同登上九间殿,只见丹墀之下,大小将领和头目们熙熙攘攘,簇拥在两旁。姜子牙传令军士,先去扑灭宫中的火焰。武王对姜子牙说:“纣王无道,残害百姓,而六宫近在咫尺,那些宫人宦官,遭受的迫害更为深重。如今军士去救火,难免会波及无辜之人。相父务必首先严令禁止,不要让他们再次遭受陷害。” 姜子牙赶忙传令:“凡是军士等人,只许救火,不得肆意暴虐。若有违抗命令,擅自拿取六宫中的任何一件物品,或者妄杀一人者,一律斩首示众,绝不姑息,大家好自为之。” 只见众宫人宦官,齐声高呼万岁!武王在九间殿暂时停留,与众诸侯一同看着众军士救火。
武王猛然抬头,看见殿东边有二十根粗大的黄色铜柱排列在那里,便问道:“这些铜柱是什么东西?” 姜子牙回答:“这些铜柱就是纣王所造的炮烙之刑具。” 武王感叹道:“善哉!善哉!不但受刑的人极为凄惨,今日我亲眼看到,都不禁心胆俱裂。纣天子实在是残忍至极!” 姜子牙带着武王进入后宫,来到摘星楼下,只见虿盆中,毒蛇上下翻腾,白骨暴露在外,枯骸四处乱滚,酒池内阴风阵阵。武王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姜子牙说:“这是纣王制造的虿盆,用来杀害宫人。左右两边正是肉林酒池。” 武王说:“商天子竟毫无仁德之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心中不胜伤感,于是作诗记录此事:
“成汤开网德声扬,放桀南巢正大纲;六百年来风气薄,谁知惨恶伤疆场?”
又针对炮烙之刑,作诗记录:
“苦陷忠良性独偏,肆行炮烙悦婵娟;遣魄常旁黄金在,楼下焚烧业报牵。”
话说武王来到摘星楼,只见余火还在燃烧,烟焰尚未散尽,楼内被烧得一片狼藉。也有无辜的宫人,遭受了这场大劫难,尚有遗骸没有烧尽,散发着难闻的臭味。武王心中更加不忍,急忙吩咐军士,赶快将这些遗骸捡出去掩埋,不要让它们暴露在外。武王对姜子牙说:“只是不知道纣王的骸骨埋在什么地方?应当另外找出来,以礼安葬,不能让他暴露在外。你我身为臣子,若不这样做,于心何安?” 姜子牙回答说:“纣王无道,人神共愤,今日自焚,实际上是他应得的报应。如今大王要以礼安葬他,实在是大王的仁德之举。” 姜子牙吩咐军士,仔细检查遗骸,不要让它们混杂在一起。一定要找到纣王的骸骨,准备好衣衾,以天子之礼安葬他。后人有诗感叹成汤王的基业就这样覆灭:
“天丧成汤业,敌兵尽倒戈;积山月遍野,标杵血流河。尽去烦苗法,方兴时雨歌;太平今日定,衽席乐天和。”
话说姜子牙命令军士寻找纣王的遗骸,以礼安葬,暂且不表。单说众诸侯和武王前往鹿台,上到三层,只见楼阁连接云端,殿宇高耸入霄汉,亭台层层叠叠,殿宇巍峨壮观,栏杆装饰着美玉,梁栋闪耀着金光。又看到明珠奇宝、珊瑚玉树,将这里装饰成琼宫瑶室,堆砌成绣阁兰房。不时有万道霞光升起,顷刻间便有千百道瑞彩闪耀。真可谓让人目眩心摇,神飞魄乱。武王点头叹息道:“纣天子如此奢华,耗尽天下之财,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能不亡国丧身呢?” 姜子牙说:“古往今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因为奢华而导致的。所以圣王再三叮嘱告诫,要以道德为宝,而不是以珠宝玉石为宝,确实是有道理的。”
武王说:“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和百姓,遭受纣王的剥削、荼毒和繁重的赋税,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不得安宁,人人惶恐不安。如今不如将纣王聚敛的财物,分发给诸侯和百姓,把巨桥仓中堆积的粮食,赈济给饥民,让万民得以复苏,享受一日的安康幸福。” 姜子牙说:“大王能想到这些,真是社稷和百姓的福气,应当尽快施行。” 武王命令左右去分发财物和粮食,暂且不表。
这时,后宫将纣王的儿子武庚擒获送来,姜子牙命令将他带上来,众诸侯都咬牙切齿。不一会儿,众将把武庚推到殿前,武庚跪下。众诸侯齐声说:“殷纣无道,罪孽深重,人神共愤,应当将他斩首正法,以泄天地间的怨恨。” 姜子牙说:“众诸侯说得很对。” 武王急忙制止说:“不可!纣王肆意妄为,都是那些妖邪小人迷惑他的心,与武庚有什么关系呢?况且纣王用炮烙之刑残害大臣,即使像比干、微子那样贤能的人,都无法匡正他的君主,更何况武庚只是个年幼的孩子呢?如今纣王已灭,我们与他的儿子有什么仇怨呢?而且罪人不牵连家属,原本就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我希望与众位大王共同秉持这一理念,切不可随意杀戮。等新君即位后,分封给他土地,以延续商朝的祭祀,这正是报答商朝先王的做法。”
东伯侯姜文焕上前说道:“元帅在上,如今大事已定,应当立新君,以安抚天下诸侯和百姓的心。况且天不能没有太阳,民不能没有君主。天命归向有道之人,如今武王仁德,四海闻名,天下归心。何况我们这些诸侯,协助武王讨伐无道,正是为了今日的大事。希望元帅全力促成,不可拖延,以免辜负众人的期望。” 众诸侯齐声说:“姜君侯说得有理,正合我们的心意。” 姜子牙还没来得及回应,武王惶恐地谦逊推辞说:“我地位低微,德行浅薄,声名尚未远扬,只是每日兢兢业业,力求少犯错,以继承先王的基业,哪里敢妄自尊大觊觎君位呢?君位至关重要,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居之。恳请众位贤侯,共同选择一位有德之人,继承大位,不要让君位有辱,使天下蒙羞。我和相父,还是早日回到故土,尽守臣子的本分吧。”
旁边东伯侯厉声说道:“大王此言差矣!天下还有谁比大王更有德行呢?如今天下归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百姓们箪食壶浆迎接王师,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王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而且天下诸侯,纷纷响应,跟随大王讨伐无道,他们对大王的爱戴之情,由来已久。大王何必坚决推辞呢?希望大王听从众人的建议,不要让大家失望。” 武王说:“我有什么德行,还望贤侯不要坚持这个决定,还是应当寻访有德行的人,以服天下人之心。”
东伯侯姜文焕说:“昔日尧以极高的德行,顺应上天的旨意,得以继承大位。后来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尧便寻求贤能之人让位,群臣推举舜,舜凭借重华之德,继承尧的位置拥有了天下。后来帝舜生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能,舜于是将天下让给禹。禹的儿子启贤能,能够继承夏朝的天命,所以相继传承了十七世。到了桀无道,夏朝失去了天下。成汤凭借至德,将桀放逐到南巢,讨伐夏朝而拥有天下,传承了二十六世,到纣王时大肆作恶,恶贯满盈。大王凭借至德,与众诸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如今大事已定,能够继承大宝的,除了大王还有谁呢?大王又何必坚决推辞呢?” 武王说:“我怎敢与汤、禹那样的贤哲相比呢?” 姜文焕说:“大王不轻易发动战争,用仁义教化天下,使风俗变得美好,天下三分,已有两分归周,所以岐山有凤凰鸣叫,万民安居乐业,这是天人相应的体现,不容置疑。大王的德政,与汤、禹二位君主相比,毫不逊色。” 武王说:“姜君侯向来有才德,应当成为天下之主。”
这时,只见两旁的众诸侯一齐上前大声呼喊:“天下归心已久,大王为何苦苦推辞?这太让众人失望了。况且我们在此会盟,岂是一朝一夕的期望,无非是想拥立大王,再次见到太平盛世。如今大王舍弃君位不就,那么天下诸侯便会瓦解,从此生出祸乱,这样天下就再也没有太平之日了。” 姜子牙上前急忙劝说道:“列位贤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顺的办法。” 正是:
“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
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坚决推辞,纷纷争论不休。姜子牙于是上前,对武王说:“纣王祸乱天下,大王率领诸侯,公正地治他的罪,天下人无不心悦诚服,大王理应登上帝位,号令天下。况且当日岐山有凤凰鸣叫,这祥瑞之兆出现在周地,这是上天的垂应,岂是偶然?如今天下人心所向,都归向周朝,正是顺应天时,机不可失。大王今日若坚决推辞,恐怕诸侯会心灰意冷,各自归国。一旦诸侯离散,无人统领,各自占据一方,就会自生祸乱。这可不是大王吊民伐罪的本意,也会大大辜负百姓的期望,这不是爱护百姓,实际上是在害他们,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武王说:“众人固然是出于美意爱护我,但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担当此任,恐怕会给先王丢脸。” 东伯侯姜文焕说:“大王不必推辞,元帅自有主见。” 于是对姜子牙说:“请元帅赶快行动,不可拖延,以免人心涣散。”
姜子牙急忙传令,让人绘制图样建造高台,撰写祝文,昭告天地社稷。等以后有更贤能的人出现,大王再让位也不迟。众诸侯明白了姜子牙的意思,纷纷应声答应。旁边周公旦亲自去建造高台,后人有诗称赞此事:
“朝歌城内筑禅台,万姓欢呼动八垓;气已随馀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吱山鸣凤知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话说周公旦绘制好图样,在天地坛前建造了一座高台,台分三层,按照三才之象,区分八卦的正位。台中设立皇天后土的牌位,旁边立着山川社稷的神灵牌位,左右有十二元神,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前后有十杆号旗,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立在本位。坛上有四季正神的方位,春季是太昊,夏季是炎帝,秋季是少昊,冬季是颛顼,中间是黄帝轩辕。坛上罗列着笾豆簋,摆放着金爵玉杯,各种陈设器具一应俱全。还有生□(诌字去了 “言”)炙脯,陈列在几席上,酱鱼肉等食物,摆放在案桌上,无一不备。只见宝鼎中香烟缭绕,金瓶里插着鲜花,姜子牙这才请武王登台。武王再三谦让,然后登上高台。八百诸侯整齐地站立在两旁,周公旦高高捧着祝文,登台宣读祝文: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昧爽,三日哉生明,西岐姬发,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曰:呜呼!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殷受弗克上天,自绝于民。臣发承祖宗累洽之仁,列圣相沿之德。予小子曷敢有越厥志,恭天承命,底商之罪,大正于商。惟尔神,克承厥勋,诞膺天命。予小子方日夜惧,恐坠前烈,敬修未遑。无奈诸侯老军民人等,书请再三,众志诚难固违,俯从群议。爰考旧典,诹吉日,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暨我文考;于是日受册宝,嗣即大位。仰承中外靖共之颂,天人协应之符,庆日月之照临,膺皇天之永命。尚望福我维新:永终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垂累叶无疆之绪。神其鉴兹,伏惟尚飨。”
话说周公旦读完祝文,将其焚烧,向天地祝告完毕。刹那间,香烟袅袅,在空中形成瑞霭,氤氲之气弥漫大地。这一日,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畅,正是昌盛之期顺应天命,呈现出一派与往昔截然不同的太平景象。朝歌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挤得水泄不通,欢呼声此起彼伏。武王接受了象征天子权力的册宝,正式登上天子之位,面南而坐,垂拱而治。乐声奏响三遍,众诸侯手持笏板,齐声高呼万岁。拜贺完毕,武王传下旨意,大赦天下。众人簇拥着武王走下高台,来到殿庭,再次进行拜贺。之后,武王传旨,摆设九龙筵席,大宴八百诸侯。君臣一同欢庆,众人几轮酒过后,都沉浸在欢乐之中,百官们也都有了几分醉意。随后,众人纷纷告辞,谢恩离去。后人读史,看到武王一统天下,君臣和谐欢乐,作诗咏叹道:
“坛下香风绕圣王,军民嵩祝舞霓裳;江山依旧承柴望,社稷重新乐裸将。金阙晓临仙掌动,玉阶时听佩环忙;庶熙清明世,万姓讴歌庆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