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1 / 2)

世间万物,其本质原本相同,犹如大海能容纳无尽的水流。然而,人若千思万虑,最终往往陷入虚妄,形形色色的杂念都应融会贯通。待到功成行满之日,圆满光明的法性便会高高隆盛。切不可让差别之心使自己偏离正道,要将身心牢牢锁住。把杂念收束起来,放入丹炉之中锤炼,最终炼就如同金乌般灿烂的光芒。那时,光芒朗朗,娇艳无比,任凭出入,皆能如乘龙般自在。

话说三藏遵从菩萨的教旨,重新收下行者,与八戒、沙僧一同剪断二心,锁住猿马般的杂念,齐心协力,朝着西天赶路。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度过了炎热的夏日,迎来了金秋时节的霜景。只见那:

薄云飘散,西风愈发猛烈,鹤鸣在远方山峦,霜染的树林如锦缎般绚丽。眼前的光景一片苍凉,山路漫长,水路也悠悠无尽。北塞的征鸿飞来,南陌的玄鸟回归。旅人在途中怯于孤单,僧人的衲衣难以抵御秋寒。

师徒四人继续前行,渐渐感觉热气扑面而来。三藏拉住马缰绳说道:“如今正是秋天,怎么反而如此炎热?” 八戒说:“师父有所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那里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俗称‘天尽头’。每到申酉时辰,国王就派人上城,擂鼓吹角,那声音与大海的波涛声交织在一起。太阳乃是真火,落入西海之中,就如同火淬入水中,引发阵阵沸腾;如果没有鼓角的声音混杂其中,那声响便能震死城中的小孩。此地热气蒸人,想必是快到日落之处了。” 大圣听了,忍不住笑道:“呆子,别乱说!要说斯哈哩国,还远着呢。像师父这样朝三暮四,耽误行程,就算从小到老,老了又变小,经历三生三世,也到不了。” 八戒问道:“哥啊,照你这么说,这里不是日落之处,那为什么这么酷热?” 沙僧推测道:“也许是天时不正,秋天却出现了夏天的气候吧。” 他们三人正争论不休,只见路旁有一座庄院,红瓦盖顶,红砖砌墙,红漆的门板,红漆的板榻,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三藏下了马,对悟空说:“悟空,你去那户人家打听一下消息,问问为什么这么炎热。”

大圣收起金箍棒,整理好衣裳,故作斯文模样,离开大路,径直来到门前查看。这时,门里突然走出一位老者,只见他:

身穿一件颜色不黄不红的葛布深衣,头戴一顶颜色不青不黑的篾丝凉帽。手中拄着一根弯弯曲曲的暴节竹杖,脚下穿着一双不新不旧的靸鞋。面色如同红铜,胡须好似白练。两道长长的寿眉遮住碧眼,一张嘴巴微微张开,露出金色的牙齿。

老者猛地抬头,看到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从哪里来的怪人?在我家门口做什么?” 行者行礼说道:“老施主,别怕我。我不是什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派往西方取经的。我们师徒四人,刚到宝地,见天气炎热,一来不明白其中缘故,二来不知道此地地名,特来拜访,请教一二。” 老者这才放下心来,笑着说:“长老莫怪。我老汉一时眼花,没认出您的尊容。” 行者说:“不敢当。” 老者又问:“您的师父在哪里?” 行者说:“在南边大路上站着的,不就是吗!” 老者说:“请过来,请过来。” 行者很高兴,一招手,三藏便和八戒、沙僧牵着白马、挑着行李走上前,一起向老者行礼。

老者见三藏风姿翩翩,八戒、沙僧相貌奇特,又惊又喜,赶忙请他们到屋里坐下,吩咐小的们上茶,同时准备饭菜。三藏起身道谢,问道:“敢问公公,贵地到了秋天,为何反而炎热?” 老者回答:“我们这里叫做火焰山。这里没有春天和秋天,一年四季都酷热难耐。” 三藏又问:“火焰山在什么地方?会不会阻碍我们西行的道路?” 老者说:“西方可去不得。那山离这里有六十里远,正好在西方的必经之路上,那里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就算是铜脑袋、铁身躯,过山的时候也要被烧成汁水。” 三藏听了,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这时,只见门外一个年轻男子推着一辆红车,停在门旁,喊道:“卖糕!” 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枚铜钱,向那人买糕。那人接过钱,也不管好坏,掀开红车上的衣布,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给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只觉得那糕像火盆里的灼炭,又像煤炉里的红钉。只见他左手倒到右手,右手又换到左手,不停地说:“热,热,热!难吃,难吃!” 那男子笑着说:“怕热,就别来这里。这里就是这么热。” 行者说:“你这汉子,好不讲道理。俗话说:‘不冷不热,五谷不结。’这里热成这样,你这糕粉是从哪里来的?” 那人回答:“若想知道糕粉的来历,就得去求铁扇仙。” 行者问:“铁扇仙怎么回事?” 那人说:“铁扇仙有一把芭蕉扇。要是能求来,一扇就能熄火,二扇能生风,三扇能下雨,我们就可以播种,及时收割,所以才能靠五谷养生;不然的话,这里真的是寸草不生。”

行者听了,急忙转身走进屋里,把糕递给三藏,说:“师父放心,先别操心以后的事,吃了糕,我跟您说。” 长老接过糕,对这家的老者说:“公公,请吃糕。” 老者说:“我家还没招待你们茶饭,怎么敢吃你的糕?” 行者笑着说:“老人家,茶饭就不必麻烦了。我问您,铁扇仙住在哪里?” 老者问:“你问这个做什么?” 行者说:“刚才那个卖糕的人说,这位神仙有一把芭蕉扇。求来之后,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们这里才能播种收割,靠五谷养生。我想去向他讨来扇子,扇灭火焰山的火,好让我们过去,也让这里的百姓能按时耕种收割,安居乐业。” 老者说:“确实有这么个说法。但你们没有礼物,恐怕那位圣贤不会给你们。” 三藏问:“他要什么礼物?” 老者说:“我们这里的人,十年去拜求一次。要用四头猪、四只羊,还有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斋戒,诚心诚意地拜到那座仙山,请他出洞,到这里施展法术。” 行者问:“那座山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有多远?我去问他要扇子。” 老者说:“那山在西南方,名叫翠云山。山里有个仙洞,叫芭蕉洞。我们这里的信徒去拜仙山,来回要走一个月,大概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路。” 行者笑着说:“没关系,我去去就回。” 老者说:“且慢,吃些茶饭,准备些干粮,还得两个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还有很多狼虎,不是一天就能到的。可别不当回事。” 行者笑着说:“不用,不用!我去了!” 话音刚落,行者突然消失不见了。老者慌张地说:“我的天啊!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啊!”

暂且不说这家人对唐僧等人更加殷勤地供奉。再说那行者转眼间就来到了翠云山,按下祥光,正在寻找洞口,忽然听到丁丁的声音,原来是山林里有个樵夫在伐木。行者快步走上前去,又听到樵夫念道:

“云际依依认旧林,断崖荒草路难寻。

西山望见朝来雨,南涧归时渡处深。”

行者上前行礼说:“樵哥,你好。” 樵夫放下斧头,回礼道:“长老要去哪里?” 行者问:“请问樵哥,这里是翠云山吗?” 樵夫说:“正是。” 行者又问:“那铁扇仙的芭蕉洞在哪里?” 樵夫笑着说:“这芭蕉洞倒是有,可没有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 行者问:“人们说她有一把芭蕉扇,能熄灭火焰山的火,是她吗?” 樵夫说:“没错,没错。这位圣贤有这件宝贝,能熄灭火焰,保护那一带的百姓,所以被称为铁扇仙。我们这里的人不怎么叫她铁扇仙,只知道她叫罗刹女,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行者听了,大惊失色,心中暗想:“又是冤家路窄!当年收服了红孩儿,听说就是她生的。之前在解阳山破儿洞遇到她的小叔子,他都不肯给我们水,还想着报仇;如今又碰上她的父母,这扇子可怎么借得到?” 樵夫见行者沉思不语,不停地叹息,便笑着说:“长老,你是出家人,有什么可忧虑的?顺着这条小路向东走,不到五六里,就是芭蕉洞。别发愁了。” 行者说:“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经的唐僧的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有过一些过节,我担心罗刹女记仇,不肯借扇子给我,所以发愁。” 樵夫说:“大丈夫要善于察言观色,你就以借扇为名,别提以前的不愉快,肯定能借到。” 行者听了,深深地作了个揖说:“多谢樵哥教导。我这就去。”

于是,行者告别樵夫,径直来到芭蕉洞洞口。只见两扇大门紧闭,洞外风光秀丽,真是个好地方!那山以石头为骨骼,石头是泥土的精华。烟霞中蕴含着湿润的气息,苔藓为山林增添了新的绿意。山势巍峨,比蓬莱仙岛还要高耸,幽静的花香如同大海中的瀛洲。几棵高大的松树栖息着野鹤,几株衰败的柳树传来山莺的啼叫。这里确实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绿的梧桐上有彩凤鸣叫,流动的活水中潜藏着苍龙。曲折的小径上荜萝垂挂,石梯被藤葛缠绕。猿猴在翠岩上对着明月欢叫,鸟儿在高树上为晴空而喜悦。两旁的竹林阴凉如雨,一条小径上繁花似锦,花瓣如同绣绒般散落。时常能看到白云从远方的山峦飘来,随意地随风飘荡。

行者走上前喊道:“牛大哥,开门!开门!” 只听 “呀” 的一声,洞门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个毛女,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扛着锄头。她一身衣衫褴褛,却毫无装饰,满面的神情却透着道心。行者迎上前去,合掌说道:“女童,麻烦你进去通报公主一声。我本是取经的和尚,在西方路上,难以通过火焰山,特地来拜借芭蕉扇一用。” 毛女问:“你是哪个寺里的和尚?叫什么名字?我好为你通报。” 行者说:“我是从东土来的,叫孙悟空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