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2 / 2)

隐隐有着君王的模样,气宇轩昂如帝主之容。

气度不凡绝非寻常小辈,一举一动尽显青龙之姿。

行者在空中暗自高兴,心想:“不用说,那个肯定就是皇帝的太子了,我来戏弄他一番。” 于是,大圣按下云头,闯入军中,来到太子的马前。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白兔,在太子的马前蹦蹦跳跳。太子一眼就看到了白兔,心中十分欢喜,连忙拈起箭,拉满弓,“嗖” 的一箭,正中白兔。

原来是大圣故意让太子射中,只见他眼疾手快,一把抓住箭头,把箭翎花扔在前面,迈开步子跑了。太子见箭射中了玉兔,连忙策马,独自一人冲上前去追赶。奇怪的是,马跑得快,行者就像风一样快;马跑得慢,行者就慢慢走,始终在太子面前不远处。就这样,行者一程又一程,把太子引到了宝林寺的山门之下。这时,行者现出原形,白兔不见了,只剩下一枝箭插在门槛上。行者径直冲进寺里,对唐僧说道:“师父,来了!来了!” 接着,他又一变,变成一个二寸长短的小和尚,钻进了红匣子里。

再说那太子追到山门前,白兔不见了,只看到门槛上插着一枝雕翎箭。太子大惊失色,说道:“怪了!怪了!明明我的箭射中了玉兔,玉兔怎么不见了,只剩下箭在这里!难道是这玉兔年深日久,成了精怪?” 太子拔起箭,抬头一看,山门上写着五个大字 “敕建宝林寺”。太子说:“我明白了。以前我记得,父王在金銮殿上曾派官员带着金帛来给这座寺庙修缮佛殿和佛像,没想到今天我来到了这里。真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我进去看看。”

太子跳下马来,正准备进去,只见保驾的官员和三千人马赶了上来,众人簇拥着太子,一起走进山门。寺里的众僧见了,都慌忙叩头迎接。他们把太子一行人迎进正殿,参拜佛像。太子参拜完,正打算四处游览,欣赏寺中的景色,忽然看见正中间坐着一个和尚。太子顿时大怒,说道:“这个和尚太无礼了!我带着半朝銮驾进山,虽然没有旨意通知你们,但你们也不该不出来迎接。现在军马都到了门前,你竟然还坐着不动!” 于是下令:“把他抓起来!” 一声令下,两边的校尉立刻冲上前,抓住唐僧,就要拿绳子捆绑。行者在匣子里暗暗念起咒语,说道:“护法诸天、六丁六甲,我现在想办法降妖,这太子不识好歹,要用绳子捆我师父。你们赶紧护持师父,要是真把师父捆了,你们都有罪!” 大圣在暗中吩咐,谁敢不听,于是众人一起护持着三藏:有些人伸手去摸,却连三藏的光头都碰不到,就好像有一堵墙挡在那里,根本靠近不了他的身体。

太子见状,说道:“你是从哪里来的,竟然用这种隐身法来戏弄我!” 三藏走上前,施了一礼,说道:“贫僧没有隐身法,我是东土大唐来的唐僧,前往雷音寺拜佛求经,还带着宝贝的和尚。” 太子说:“你们东土虽然是中原之地,但穷困无比,能有什么宝贝,说来让我听听。” 三藏说:“我身上穿的这件袈裟,是第三等宝贝。还有第一等、第二等更好的宝贝呢!” 太子瞧了瞧三藏的衣服,说道:“你这衣服,半边遮身,半边露臂,能值几个钱,也敢称宝贝!” 三藏说:“这件袈裟虽然不完整,但有几句诗称赞它。诗是这样说的:

佛衣偏袒不须论,内隐真如脱世尘。

万线千针成正果,九珠八宝合元神。

仙娥圣女恭修制,遗赐禅僧静垢身。

见驾不迎犹自可,你的父冤未报枉为人!”

太子听了,心中大怒,说道:“你这泼和尚胡说八道!就你这半片衣服,凭你能说会道,就夸口说是什么宝贝。我父亲的冤屈从何说起,你给我说清楚。” 三藏向前走了一步,双手合十,问道:“殿下,人活在天地之间,有几种恩情要报答?” 太子说:“有四种恩情。” 三藏问:“哪四种恩情?” 太子说:“感天地覆盖承载之恩,日月照耀之恩,国王赐予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 三藏笑着说:“殿下,您这话可说错了。人只有天地覆盖承载,日月照耀,国王赐予水土之恩,哪里来的父母养育之恩呢?” 太子生气地说:“你这和尚,是四处游荡、不务正业、削发忤逆君王的人!人要是没有父母养育,从哪里来的?” 三藏说:“殿下,贫僧不知道。但这红匣子里有一件宝贝,叫‘立帝货’,它能知晓过去五百年、现在五百年、未来五百年,总共一千五百年的事情,它能知道您没有父母养育之恩,所以让贫僧在这里等了您好久。”

太子听三藏说匣子里的 “立帝货” 知晓诸多事情,便说道:“拿来给我看看。” 三藏打开匣盖,行者一下子跳了出来,“呀” 的一声,在两边跑来跑去。太子瞧着这个小小的人儿,疑惑地说:“这么个小不点儿,能知道什么事?” 行者听太子这么说,嫌自己个头小了,当即施展神通,把腰一伸,瞬间就长到了三尺四五寸高。众军士见了,吃惊地叫道:“要是长得这么快,用不了几天,都能把天给撑破了。” 行者长到原本的身高,便不再长了。太子这才问道:“立帝货,这老和尚说你能知晓未来过去的吉凶,你是用龟甲占卜?还是用蓍草算卦?又或者是依据书本上的语句来判断人的祸福?” 行者回答道:“我啥都不用,全凭这三寸不烂之舌,天下万事我都能知晓。” 太子一听,说道:“你这家伙又在胡说八道!从古至今,《周易》这本书极其玄妙,能断尽天下的吉凶,让人知道该如何趋吉避凶,所以才用龟甲占卜,用蓍草算卦。听你这话,有什么依据?竟敢妄言祸福,蛊惑人心!”

行者赶忙说道:“殿下您先别着急,听我给您细细道来。您本是乌鸡国国王的太子。五年前,您那里遭遇大旱,百姓苦不堪言,您的父王和臣子们诚心诚意地祈祷求雨。就在毫无降雨迹象的时候,钟南山来了一个道士,他能呼风唤雨,还能点石成金。您的父王一时贪心,就和他结拜为兄弟。有这回事吧?” 太子连忙说道:“有!有!有!你接着说。” 行者又问:“可三年之后,那个道士不见了,现在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的又是谁呢?” 太子说:“确实有个道士,父王和他结拜后,吃喝都在一起,睡觉也在一处。三年前,他们在御花园游玩,一阵神风把父王手中的金镶白玉珪给吹回钟南山去了。直到现在,父王还时常思念他,因为见不到他,也没心思赏玩花园,所以花园都紧闭三年了。现在做皇帝的,不是我父王又是谁呢?”

行者听了,忍不住哂笑起来。太子又问,行者却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笑。太子生气地说:“你这家伙该说的不说,笑什么笑?” 行者这才又说道:“这里面事儿还多着呢,只是周围人太多,不是说话的地方。” 太子觉得他话里有隐情,便把袍袖一挥,让军士们退下。那些保驾的官员立刻传令,把三千人马都带出殿外,在门外驻扎下来。此时,殿上没有旁人,太子坐在上面,长老站在前面,左手边站着行者,本寺的僧人们也都退下了。行者这才一脸严肃地上前说道:“殿下,被一阵风卷走的才是您的亲生父亲,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是那个求雨的道士。” 太子一听,大声说道:“胡说!胡说!自从那个道士走了之后,我父王这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你这么说,现在的就不是我父王了。也就我年纪小,能容得下你,要是我父王听到你这番大逆不道的话,早就把你抓起来碎尸万段了!” 说着,太子就把行者呵斥了一顿。行者对唐僧说:“怎么样?我就说他不会相信,果然如此!既然这样,那咱们就把宝贝拿出来,跟他换了通关文牒,往西方去吧。” 三藏赶忙把红匣子递给行者,行者接过来,身子一抖,那匣子瞬间就不见了 —— 原来这匣子是他的毫毛变的,被他收回到身上了。行者双手捧着白玉珪,献给太子。

太子看到白玉珪,说道:“好你个和尚!好你个和尚!五年前你本是个道士,骗走了我家的宝贝,如今又扮成和尚来进献!” 随即下令:“把他抓起来!” 这一声令下,长老吓得慌忙指着行者说:“你这弼马温!专门惹这种没影的祸事,连累我呀!” 行者赶忙上前拦住众人,说道:“别嚷嚷!小心走漏了风声!我可不叫立帝货,我有真名。” 太子生气地说:“你过来!我倒要问问你真名是什么,好把你送到法司定罪!”

行者说道:“我是这长老的大徒弟,名叫孙悟空孙行者。我和师父前往西天取经,昨晚到这里借宿。我师父夜里诵读经卷,到了三更时分,做了一个梦。梦见你父王说,他被那个道士欺负,被推到御花园的八角琉璃井里,那道士还变成了你父王的模样。满朝官员都没看出来,你年纪小,也不清楚。那道士不让你进宫,还关闭了花园,主要就是怕消息泄露。你父王昨晚特意来请我降魔。我担心他不是妖怪,便在空中查看,结果发现他果然是个妖精。我正打算动手抓他,没想到你出城打猎。你箭射中的玉兔,就是老孙我。老孙我把你引到寺里,让你见我师父,跟你诉说这些实情,句句都是真的。你既然认得这白玉珪,怎么能不念及养育之恩,为你的父亲报仇呢?” 太子听了,心里一阵难过,暗自忧愁起来:“要是不相信他说的话,可他说得又有几分真实;要是相信了,可殿上坐着的明明是我父王啊。” 这可真是让他进退两难,心里反复思量。行者见他犹豫不决,又上前说道:“殿下不必疑虑。您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去问问您的国母娘娘,看看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和三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就这么一问,真假自然就知道了。”

太子回过神来,说道:“没错!我这就去问问我母亲。” 他站起身,把玉珪揣进怀里就要走。行者一把拉住他,说道:“你要是带着这么多人马回去,肯定会走漏消息,那我可就没法成功降妖了。你得单人独马进城,千万别张扬。别从正阳门进去,要从后宰门进去。进了宫见到你母亲,千万别大声说话,一定要轻声细语的 —— 那妖怪神通广大,万一走漏了消息,你和你母亲的性命可就都保不住了。” 太子听从了行者的吩咐,走出山门,对将官们说道:“你们安稳地在这里扎营,不许乱动。我有事儿,去去就回,到时候一起进城。” 只见他指挥号令,安排好军士们,然后飞身上马,快速回城。这一去,也不知道他见了娘娘会说些什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