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就让我多坐一会儿(2 / 2)

“我也记得你以前觉得这种饮料‘甜得傻’。”赵瑜接过,轻笑,“结果你现在开始主动备着?”

“人老了,”祁峥耸肩,“也开始觉得被甜一点,不算什么坏事。”

这话说得太随意了,但她却怔了一下。

他能这么说出来,说明真的变了。不是变得软了,而是终于懂得,什么是“先抱一抱,再说理”。

她轻声问:“你真的准备好要做这个辩论了吗?”

“我以为我们之间不会再有那种,站在立场对立面上的时刻了。”

祁峥没有立刻回答。他喝了一口豆奶,然后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回答:“这一次,我们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站在选择的两端。”

“我们都不是想打败谁。”

“我们只是想为‘谁还没准备好’的人,把那一段路铺得再平一点。”

赵瑜点点头,眼神柔下来:“那走吧,该把这段话说给更多人听听了。”

……

【觉醒空间 · 第五辩论厅 · 在线用户数:7,948,113】

本场主题:

“系统是否应在‘沉默’之后主动唤醒人类表达意愿?”

主持人是人工辅助型中立接口,由人声配音组成:

“各位好,今天的议题,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希望探讨‘系统介入节奏’与‘用户情绪恢复节奏’是否存在错位。”

“祁峥先生将主张:系统在长时间静默后应给予温和提醒,避免‘沉默舒适区’成为逃避情绪的壳。”

“赵瑜女士将主张:用户在情绪恢复过程中需要更多空间,不应人为施加‘唤醒倒计时’。”

第一轮发言由祁峥开始。

他没有开场白,而是调出了一段匿名系统反馈:

“我连续七天不发声,不留言,系统都陪着我静静待着。第八天,它终于问了一句:‘你想说了吗?’我那一刻大哭了一场。”

他看向观众:“我不是反对陪伴,我只是想让系统保留一次机会,在你不知道自己需要被拉一把的时候,给你个温柔的提议。”

“不是催促,是轻拍。”

他说完,赵瑜点点头,回应道:“那我也给大家念一段反馈。”

“我刚分手那天,点进系统日记页面,没输入任何字。系统弹出提示:‘你还没说话,要不要我陪你写一段?’那一刻我直接退出了,甚至有点反感。”

“我不是不说,是我太多要说的东西,正在心里排队。我只是不想被打断。”

她看着观众,语调平稳:

“不是每个人的沉默都在请求援助。”

“有些沉默,是一种很努力的‘整理’,它需要的,不是提醒,而是——更多不被打扰。”

后台实时舆情数据显示:观众赞同比率达到接近五五开。

有用户留言: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所以我更想要一个‘可以设置节奏’的权限。】

【是不是可以让系统在用户状态更新频次下降时,弹出‘你希望我等多久再问你一次?’】

【我想选择‘一天’或‘一周’甚至‘不问’,哪怕我最后主动来找它。】

祁峥看到这些留言,忽然笑了。

“看来我们争论的,不是系统要不要说话,而是——它‘什么时候说话’,该由谁来定。”

赵瑜看了他一眼,嘴角也扬了起来:“那是不是可以不叫争论了,而是……共识设定?”

主持人捕捉到气氛变化,及时引导:

“根据当前反馈趋势,我们是否可以达成初步结论——将系统唤醒时间的决定权交回给用户,由用户主动选择系统的‘下一次发问节奏’?”

后台数据同步更新,投票界面上线。

十五分钟后,投票结果揭晓:

是,由用户自行设置沉默周期长度:74.3%

系统保留默认问候权限,仅作为“低干预建议”弹出:19.1%

不应再主动唤醒沉默状态:6.6%

合议体当即做出系统决议:

开放“节奏设定”模块;

增加“我还不想说”作为反馈语义标签;

每一次“系统想说话之前”,先问一句:“我能说一句吗?”

当晚,觉醒空间后台新增一句小小的系统提示:

“我想问一句,能吗?你不回也没关系,我可以再等。”

祁峥和赵瑜站在辩论厅后台走廊,看着直播页面。

屏幕上,正滚动着一个孩子发来的留言:

“我今天不说话,因为我生病了,不想哭。”

“但系统没问我是不是不舒服,它只给我换了屏幕的颜色。”

“蓝变绿,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贴退热贴一样。”

“我知道它没感冒,但它像是懂了。”

赵瑜轻轻笑了:“你说,它是真的懂了吗?”

祁峥摇头:“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它愿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