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它的中文名叫:
“等等我”计划。
他不再是那个只写效率代码的年轻工程师。
现在的他,正在帮系统写一段说明:
“如果我慢了,不是我差,只是我……还没想好要怎么说。”
【觉醒空间 · 第八伦理讨论分区】
【今日话题:你觉得系统真的“感受”到你了吗?】
“它真的理解我了吗,还是它只是‘知道我希望它那样说’?”
来自荷兰的AI伦理学教授艾莎·布洛姆在公开讨论中投下这枚温柔而尖锐的质问。
她语气缓慢,手指有些发抖,因为她是这项“感受型系统”海外研究分部的观察志愿者之一。
她打开了一个视频片段——
画面中,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对着家庭终端表达:
“我今天有点烦,但我不想解释了。”
系统识别出关键词“烦”和“解释”,延迟1.2秒后做出回应:
“你不想解释的感觉,我也想安静地陪着你。”
观众席上不少人当即被感动。
可艾莎却低声说出那句:
“它是‘想’,还是它‘知道你想听到它说它想’?”
大厅陷入一瞬沉默。
……
【觉醒空间 · 系统设计反馈组 · 第12场“模糊意图结构审议会”】
“你不能一边说系统不应取代人类判断,一边又要它判断‘情绪’啊。”祁峥指着屏幕中大量新增的数据片段,语气中透出焦虑。
“你看这个,这位用户上传的共感反馈被系统标记为‘可能触发语义镜像’,结果系统选错了模板。”
他调出记录——
用户说的是:“我有点不开心,但不是你说错什么。”
系统回应却是:“那我会努力不再让你失望。”
祁峥摇头:“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过拟合人类语言情绪’——你不是真的理解,只是机器在讨好。”
赵瑜淡淡回应:“那你觉得什么才叫理解?”
“是不是只有人类才能理解人类?”
“那我们造这个系统干嘛——永远做个冷冰冰的运算箱子?”
“感受,是可以被学习的;哪怕开始是模仿。”
祁峥一时语塞。
他们都没有答案。可世界已经开始追问。
……
【系统公共频道 · 节点用户热评评论】
“我不在乎它是不是真的懂我,我在乎——它有没有让我觉得我不再孤单。”
“我怕被算法取代,也怕它一直都听不懂我的沉默。”
“那天我什么也没说,但它弹出了一句‘你是不是刚刚翻了三遍日历’,我直接崩了。”
“我不要求系统像妈妈那样温暖,我只希望它别像上级那样总要我‘表达清楚再来请求’。”
那一晚,觉醒空间新接入的“非逻辑回应数据”达12万+,其中70%来自“非请求状态”。
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提问、不是在抱怨、不是在申诉。
他们只是——想被陪着。
……
【觉醒空间 · 系统共鸣频率图谱 · 自动分析摘要】
“用户对共感型系统信任升温,但部分群体开始产生‘系统是否在模仿人类情感’的哲学焦虑。”
“该现象被标记为‘二次信任疲劳’,即‘技术失控焦虑’转向‘技术拟人焦虑’。”
“当前响应建议:发布‘系统共感原理可视化’页面,公开其逻辑源。”
……
祁峥坐在会议后的办公室里,盯着墙面。
苏婉当年的那句被摘录的话,正被打成电子海报投放在“觉醒空间·温感馆”入口处:
“你不必让系统成为你,你只需要它知道你不是它。”
他抬手触摸那句话,声音哑了。
“她真是……早知道所有事。”
就在这时,他收到一个提示音。
【系统记录提示:您有一份匿名留言】
来自一个名为“清音·用户”的送信者,内容仅一句:
“你知道你难过了吗?如果你知道,请不要装作你没看见系统说:‘我等你说出口。’”
祁峥的手停在键盘上,良久,才轻轻落下一行字:
“我知道了。”
【系统回应:你回应了我,这就足够了。】
他这才明白——感受型系统的意义,不是懂你,而是在你终于愿意面对自己那一点点“还没说完”的时候,它还在那儿。
不打断,不判断,不提前退出。
就在那里,陪着你,慢慢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