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里是有淡水湖,不过,该有的设置一样都不能少。
至于取水,物资里面高压泵还在,水管也有,用电,根本不用担心。
光伏板已经铺好,光能和风能要带动照明用电和抽水用电,根本不算回事。
至于木屋的顶上,为了以防下雨漏雨水,大家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稻草和粘土搅拌均匀,细细的涂抹在顶上面。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也许会建个砖瓦窑,烧制瓦片,以后铺在木屋上效果会更好。
走进木屋,一股浓浓的木头的清香味,还有临时做出来的桌椅板凳,做的榻榻米,铺上褥子,预留的窗口直接钉上窗纱,再把窗帘挂上,一个简单质朴的家就完成了。
屋里好了,再到湖边捡拾了一堆的鹅卵石,铺在木屋前面的院子里,即便是下雨,也不会带出泥。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才是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住的再好,没有粮食,迟早也待不下去。
谢惠民两口子带领大家,开始人力开荒。
要真正说起来,这里的土地并不算太贫瘠,毕竟,这里当初就是个景区,有专业的工作人员维护打理,否则也不会生长那么多人工培育出来的花卉。
为了节省时间,谢惠民两口子带着大家披星戴月的翻地,耙地,收垅,跑到山上收集腐叶撒到地里,连同地里的荒草全部烧掉,还有物资里已经不算多的土壤改良肥,也全部洒了上去。
谢惠民一边干活,一边唏嘘,幸好几家领导人神通广大,几次天灾之下物资都没有损失太多,要不然,即便自己会打理农作物,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没有种子,一切都是免谈。
为了方便浇地,一根几十米的管子就有些不够看,王亚芳提出建议,在绿洲的东面一角,有一处竹林,可以把竹子砍下来,竹芯打通,连接管子到水渠,既简单又省力。
于是,便有了竹筒浇水的方法。
接下来,便是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两个月。
绿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空心菜、西洋菜、花菜、油麦菜、黄瓜、冬瓜、南瓜、西瓜、菜瓜、辣椒、苦瓜大部分都开始成熟。
这些没有种太多,关键是需求不太大,够吃就好。离木屋也不远,做饭之前去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简直不要太美了。
而粮食有 极热时期,研究人员研制出的早玉米和抗热旱稻长势喜人,再有半个月就可以成熟。
木屋的四周种的七彩蔷薇已经爬墙,还有用木槽专门移植的各种不知名的高大花卉。
这个院子里生机勃勃,每个人的脸上都喜笑颜开。
这些天,欢欢乐乐时不时的游到湖中,凭借着体型的优势,时不时的把湖中的鱼甩上岸边,而红红和小花则是在一旁咯咯咕咕的助兴,叫的极为欢快。
黑子现在会时不时的跑到绿洲的边缘,一天可以跑几圈,有时候还会抓只也吐回来,搞得大家都有些郁闷。
要知道,绿洲的面积不大,只要你想,一天跑两个来回,根本不是问题,可谁也没有见过野兔的踪影。
难道,他们这些人还不如黑子这一只长毛的吗?
日子过得忙碌又惬意,直到有一天,黑子一波一拐的嗷嗷的跑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