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的作用是暂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王若群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换挡动作。
第一次上路驾驶时,王若群紧张得手心冒汗。教官坐在副驾驶位置,面无表情地下达指令:\"起步!注意油离配合!\"
王若群深吸一口气,按照步骤操作。车子猛地一窜,熄火了。
\"笨!重新来!\"教官厉声喝道。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练习,王若群终于能够熟练地驾驶那辆老式解放卡车了。一年后,汽训队结业考核,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独立驾驶资格。
\"王若群,\"结业典礼上,队长宣布分配名单,\"你被分到三团运输连,明天就去报到。\"
运输连的任务是向山区各工地运送建材和给养。道路崎岖难行,有些路段甚至是在悬崖边上临时开凿出来的。王若群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时,车轮在湿滑的山路上打滑,差点翻下悬崖。他死死握住方向盘,额头上的冷汗滴落在手背上。
\"解放军战士不怕困难!\"他咬紧牙关,慢慢将车倒回安全区域,然后重新尝试通过那段险路。
这样的险情在最初几个月时有发生,但王若群从不退缩。他的驾驶技术在实践中飞速提升,成了连队里公认的\"山路王\"。
1967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王若群的军旅轨迹。那天,他正驾驶卡车从工地返回驻地,路上遇到一辆抛锚的吉普车。王若群停下车,主动帮忙检修,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并修好了车子。
\"小伙子技术不错啊。\"吉普车后座一位年长的军官赞赏道。
一周后,运输连连长找到王若群:\"师部小车班缺人,点名要调你过去。收拾一下,明天去报到。\"
就这样,王若群成为了师首长的专职司机。与运输连的粗犷不同,小车班的工作讲究细致和严谨。首长们的行程安排、车辆保养、行车安全,样样都不能马虎。
王若群很快适应了新岗位的要求。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把车子擦得一尘不染;熟悉每位首长的习惯,有的喜欢安静,他就全程保持沉默;有的喜欢聊天,他就适时回应但不多嘴。
\"小王啊,\"有一次,师长在车上突然问他,\"你想过在部队长期发展吗?\"
王若群愣了一下,随即回答:\"报告首长,我没想那么多。组织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在哪个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师长笑了笑,没再说什么。但几个月后,王若群被提升为小车班班长,负责管理全班十二名司机和六台车辆。
担任班长后,王若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和班里的战士。他制定了详细的车辆保养制度和驾驶员考核标准,经常组织技术交流和紧急情况演练。在他的带领下,小车班连续三年被评为\"红旗班组\"。
1971年,王若群被推荐参加干部选拔考试。面对那些文化课题目,他一度想放弃。但想起师长说过\"革命战士要迎难而上\",他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补习文化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冬天,王若群被正式任命为汽车连副连长,穿上了四个兜的干部军装。授衔仪式上,他的手微微发抖,眼前浮现出七年前离开王家村时的情景。
\"爹,娘,儿子没给你们丢脸。\"他在心里默默说道。
此后的军旅生涯,王若群一步一个脚印,从副连长到连长,再到营职、团职干部。他带过的兵都说,王副师长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当兵就要有个当兵的样子,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对得起这身军装。\"
1995年,王若群在副师职岗位上退休。离开部队那天,他站在营区门口,对着飘扬的军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从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解放军军官,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支部队。
夕阳西下,王若群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发现已经走到了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孩童正在树下玩耍,看到他走来,纷纷围上来。
\"王爷爷,再给我们讲讲您当兵时候的故事吧!\"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请求道。
王若群微笑着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目光慈祥地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面孔。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如当年在部队做报告时一样:
\"好,今天爷爷给你们讲讲我第一次开车上雪山的故事...\"
微风吹过,槐树叶子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倾听这位老军人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远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如同一面巨大的红旗,在天地间猎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