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刻意提及苏木,语气自然,既表达了感谢,也隐晦地划清了界限。
陆景年眼中的笑意不变,只是语气里多了几分了然:“苏先生对徐小姐真是用心,这样的默契,着实令人羡慕。”
他没有再多停留,简单道别后便离开了工作室。
徐佳莹捧着木盒回到研发区,打开一看,里面的《苏州园林纹样图谱》纸张已经泛黄,却保存得格外完好,上面用钢笔标注着详细的纹样名称、出处和工艺特点,显然是被精心收藏过的。
“这位陆先生,倒是个懂行的。”周慧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不过他对你的欣赏,可不止于专业啊。”
“别多想,人家只是来取经的。”徐佳莹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更加明确。
陆景年的欣赏或许并非只限于专业,只是他的表达方式太过得体,让人找不到任何不妥之处。
她将图谱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架,打算晚上带回家,和苏木一起研究。
接下来的几天,陆景年依旧会通过微信联系徐佳莹,有时是请教园林纹样的寓意,有时是咨询传统工艺的历史,语气始终谦逊有礼。
他偶尔会发出邀约,比如“苏州博物馆最近有‘清代苏绣特展’,据说有很多珍贵的老绣片,不知徐小姐是否有兴趣一同前往?”
或是“听闻平江路的‘青藤茶馆’有评弹表演,搭配碧螺春,很有苏州韵味,想请徐小姐赏光,顺便请教一些关于苏州民俗的问题。”
每次接到邀约,徐佳莹都会自然地回复:“多谢陆先生邀请,我先生对苏绣也很感兴趣,正好周末有空,我们一起过去。”
或是“真不巧,周末我和先生约了去看望姨婆,若您不介意,我们可以约在工作室,我让我先生也一起,他对苏州民俗也颇有研究。”
她的回应始终温和却坚定,既不生硬拒绝,也明确表明自己已有归属,每次都巧妙地将苏木纳入其中,不给对方任何模糊的空间。
陆景年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每次都会笑着回应:“能和苏先生、徐小姐一同交流,自然是更好。”
或是“无妨,那我们改日再约,正好我也想向苏先生请教纪录片拍摄的心得。”
周末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沙龙如期在苏州博物馆举办。
徐佳莹和苏木一同前往,她身着周慧新设计的淡紫色旗袍,领口绣着细小的兰草纹,胸前依旧别着那枚梅花胸针。
苏木则穿着浅灰色的棉麻衬衫,搭配深色长裤,气质沉稳而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