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415章 传檄定山东

第415章 传檄定山东(2 / 2)

不久,四辆马车缓缓来到济南府北门。

守门的千总魏虎正靠在门柱上打盹,听见动静睁开眼,灯笼的光正好照在方大猷脸上。他眯着眼看了片刻,突然咧嘴笑了——这抹着锅底灰的家伙,身形和走路的架势,不正是平日里作威作福的方巡抚吗?

“站住!”魏虎提着刀走过去,故意粗着嗓子喊,“深夜出城,有通关文牒吗?”

方大猷心里一紧,强装镇定:“军爷,小的是做买卖的,赶着去德州进货……”

“做买卖的?”魏虎突然一把扯掉他脸上的灰,露出那张熟悉的脸,“方大人,别来无恙啊?”

方大猷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想跑,却被魏虎的亲兵按住。魏虎踹了踹那口沉甸甸的箱子,听着里面“哗啦”的声响,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都说方大人搜刮得盆满钵满,果然不假。正好,拿您这颗脑袋和这些宝贝,去给李都督当个见面礼!”

他转头对亲兵喊:“把人捆了!箱子抬回营里!再去通知钱大人,就说巡抚衙门反了,咱们响应李都督号召,反正归明了!”

亲兵们轰然应诺,用绳子把方大猷捆得像粽子,嘴里塞了破布。方大猷呜呜地挣扎着,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哪里还有半分巡抚的体面。

不到一个时辰,济南府衙就挂出了明字旗。知府钱元和带着府县官员们站在城门楼子上,看着魏虎押着方大猷而来,脸上堆满了笑意,这平白捡来的功劳,可得好好在李都督面前说道说道。

同日,兖州府滋阳县。

知县吴承宗正对着镜子脱官服,铜镜里映出他光秃秃的后脑勺——三个月前,为了讨好新来的旗兵协领,他亲手剃了辫子,还笑着说“身体发肤,受之清主”。此刻他正往头上套网巾,网巾的系带断了一根,他慌忙用麻绳接上,勒得头皮生疼。

“老爷,真要穿这个?”管家捧着件前明的青色圆领袍,脸上满是不安,“昨儿个旗兵还来催粮呢……”

“催个屁!”吴承宗抢过官袍往身上套,扣子扣错了位也顾不上,“没听见吗?多尔衮都跑了!武胜山死了多少旗兵?再穿这身狗皮,等明军来了,第一个砍的就是你家老爷!”他对着镜子扯了扯袍角,突然想起什么,“快!把库房里那幅董其昌的字找出来,包好了,我要去路上迎李都督!”

管家愣着不动:“老爷,那字是您花五十两银子从……”

“蠢货!”吴承宗踹了他一脚,“等我官复原职,五十两算什么?要是脑袋没了,再多银子也花不着!”

一日后,李明的大军准时开拔。

队伍刚过平阴县界,就见路边跪着黑压压一片人。为首的是个白发老汉,手里举着面皱巴巴的明字旗,正是郭晓明说的周老栓。他身后跟着几百号汉子,有的扛着锄头,有的举着木棍,还有个后生抱着杆鸟铳,枪托用布缠了又缠。

“李都督!”周老栓跪在地上磕头,额头撞得青石板“咚咚”响,“俺们占了东阿县城,杀了三个旗兵,这是首级!”两个后生捧着个木盘上前,里面盛着三颗血淋淋的脑袋。

李明让人把木盘收了,亲手把周老栓扶起来:“老英雄,辛苦了。东阿县令的缺,就给你了。”

周老栓愣了愣,突然哭起来:“俺……俺不认字啊……”

“找个识字的当文书。”李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别学那些赃官,不然我第一个办你。”

周老栓顿时欢天喜地:“我周老栓当官了!当县太爷了!哈哈哈哈…”

往前走了不到十里,又有一队人马拦路。为首的是个穿儒衫的中年人,颔下留着三缕须,正是郭晓明说的赵秀才。他身后跟着几十个穿青布衫的后生,手里提着刀枪。

“李都督,徂徕山学子赵秉文,率生员五十人,献肥城县城!”赵秀才拱手行礼,声音朗朗。

李明看着那些后生脸上的书卷气,突然笑了:“好,肥城县就交给你了。从现在起,你,就是肥城知县。回头让县里办个学堂,教孩子们认字。”

一路往济南去,类似的事情见了无数。有的县太爷带着衙役捧着印信在城门楼子上等着,官袍上的补子歪歪扭扭;有的绿营兵把辫子割了,用红布缠在头上,跪在路边喊“大明万胜”;还有的乡绅抬着整猪整羊来劳军,一派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的场面。

王铁牛勒住马,看着路边一个正用刀割辫子的绿营兵,啐了一口:“狗娘养的,前几日还举着刀逼青壮填阵,这会儿倒成了大明的兵了?”

李明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绿营兵正对着他一脸谄笑,露出两颗黄牙。“让辎重部队收拢他们,在后面跟着走。”李明淡淡道。

大军过泰安时,钱元和带着济南府的官员们在路边跪了两里地。他把户籍册用红绸子裹着,双手举过头顶,袍子前襟沾着泥,却依旧努力挤出笑容:“李都督辛苦,下官济南知府钱元和,恭迎王师。”

李明没接户籍册,只是看着他:“钱大人,当年你给多尔衮写的降表,我这儿也有底稿。”

钱谦益的脸“唰”地白了,手里的户籍册“哗啦”一声掉在地上。“小人一时糊涂,小人知错了,请都督开恩!”

“好好当你的知府。”李明催马往前走,“要是再敢写降表,我让你跟方大酋一个下场。”

秋风扫过齐鲁大地时,山东各府县的明字旗已经插遍了城头。那些曾经躲在窑洞里、山林间的起义军,如今成了各县的知县、主簿;那些前明旧吏,翻出前明时穿过的官袍,在衙署里小心翼翼地办公;就连割了辫子的绿营兵,也在搬运粮食的间隙,学着喊“大明万胜”的口号。

郭晓明穿着崭新的知府官袍,站在兖州府衙的台阶上,手里捏着周老栓和赵秀才的信。信上的字里行间透着股干劲儿,周老栓说东阿县的粮仓满了,赵秀才说肥城的学堂开了,有两百个娃娃在念书。

“老郭,好好干,别学那些贪官。”王铁牛拍了拍他的肩膀,挥起马鞭加入了远行的队伍。

郭晓明抬头望去,李明的大旗正在队伍最前面飘动,旗下的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突然想起孙小宝——那个第一次骑战马的后生,要是能活到现在,大概正扛着枪,走在队伍里吧。

风里带着新麦的清香,混着淡淡的硝烟味,吹过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远处的山岗上,新插的明字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在诉说着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