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413章 鲁境遇义旗

第413章 鲁境遇义旗(1 / 2)

淮北平原的明月刚爬上树梢,明军骑兵师的营地已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一万多顶红缨盔在篝火映照下泛着赤光,骑兵们正在做出征前最后的准备工作,有的在检查马蹄铁,有的在整理武器弹药,有的在喂马、饮水。

王铁牛蹲在一辆被拆解的火箭炮车旁,看着工匠们用铜箍将最后一根炮管捆结实,油布裹着的铁管沉甸甸压在马背上,像驮着段黑铁柱子。

“铁牛,记住了,兵贵神速,不要和沿途清军纠缠,按时穿插到位截住多尔衮的退路就是胜利!这火箭炮太重,为了行军速度,没法整车携带,只能化整为零了。这每根炮管给你配十发火箭弹弹,多了拖累行军速度。切记,行军时引信不要拆开,更不能图方便直接装在弹头上,以免磕碰出现意外。”李明的声音混着篝火的噼啪声传来,他刚从主营帐过来,

“从这儿往西,过砀山、丰县,贴着河南地界走,绕开徐州府的重兵。多尔衮的人正盯着运河沿线,你们得像条泥鳅,从山缝里钻过去。”

王铁牛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都督放心,末将这就带着弟兄们‘绕着走’。保证让鞑子以为咱们还在运河边啃干粮,实则早摸到他们后腰眼了。”他转身对亲卫喊,“给火箭炮手每人再备两匹驮马,火箭弹能带多少带多少!打起仗来没了重火力,可就难了。”

夜色渐深时,骑兵师已分成三股,像三条赤色长蛇钻进西边的洼地。第一旅作为大军前锋专挑村落间的小路走,马蹄踏过冻硬的麦地,只留下浅浅的蹄印。有个骑兵的干粮袋磨破了,炒面漏出来撒在麦茬上,他慌忙下马去捡,却被伍长一把拽住:“别捡了!天亮前要是赶不到砀山北麓,咱们大军行踪就会暴露!”

一夜的急行军,清晨大军就到了砀山县城附近。城墙在微曦的晨光下像条灰蛇,守将是个前明的守备,降清后依旧干着老本行,此刻正带着绿营兵在城头打盹。哨兵突然指着西边的一片烟尘喊道:“大人快看!那是啥?”

守备揉着眼睛望去,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滚来一片红潮,马蹄声轻得像风吹过麦田,却带着股逼人的气势。他吓得一哆嗦,连滚带爬地喊:“快!关城门!快把那门佛郎机推上来!”

城头上顿时乱作一团,哨兵提醒道:“大人,城门晚上关了就没开过啊。”

城头的绿营兵们手忙脚乱地搬石头堵城门,有个新兵慌得把箭壶都扣在了地上,羽箭撒了一地。可等他们把佛郎机炮推到垛口,那片红潮早已绕着城墙外三里多地向北绕行了,上万骑兵足足过了两刻钟才走完,只留下几串马蹄印伸向西北的黑暗里。一个亲兵趴在垛口上看了半晌,摸着后脑勺嘟囔:“这是哪路神仙?咋连城都不攻?”

守备生气地拍了他脑袋一巴掌:“不攻城还不好?你赶紧的骑马出城去府里报信。快去!”

亲兵随着脖子道:“大人,明军大队骑兵刚走,要不咱们再看看?万一他们趁咱们放松警惕再杀个回马枪呢?”

守备听了心中一哆嗦,连忙道:“对对,谨慎些要得!再等一个时辰看看情况再说。”

接下来的五天,骑兵师像支离弦的箭,贴着鲁豫边境的官道、乡村小路疾行。过丰县时,县城的值哨的一个老卒正打着哈欠在城头上往外撒尿,听见西北方向传来闷雷似的动静,抬头就看见黑压压的马队从城西的土坡后涌出来,红甲在晨光里闪得人睁不开眼。他“妈呀”一声提上裤子,连滚带爬地往城楼跑:“快!李四,敲锣!明军打过来了!”

等县衙的人慌慌张张地驱赶着百姓上城头守城之时,骑兵们早已过了城西门外的石桥,连头都没回。有个胆大的衙役爬上城楼,看见马队钻进北边的芒砀山,尘头里还飘着面残破的明字旗,吓得腿一软瘫在地上。

为了加快速度,王铁牛下了死令:“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渴了就喝葫芦里的水,饿了就吞炒面。谁要是掉了队,就等着被清军抓去领赏吧!”

骑兵们用麻绳把自己绑在马背上,困极了就歪在马鬃里打个盹。有个年轻骑兵从马上栽下来,摔在冻硬的河滩上,嘴角磕出了血,爬起来抓着马鞍翻身上马就追,愣是没掉队。

大军每日仅仅休息两个时辰,休息两个时辰不是人扛不住,而是马累得受不了。虽然李明竭尽全力给骑兵师每人配备了双马,途中两马轮流换乘,但马一刻不歇的跑也不现实。沿途不断有马累倒在地,可是大军仍然极限开进。

这般急行军了七昼夜,清晨,前锋哨骑带来个消息:“师长,前面就是山东单县的地界了!过了这片山,就是济宁州的西麓!”

王铁牛勒住马,望着远处的山影长出一口气。连日来绕着山路走,战马的蹄子都磨出了血,骑兵们的脸被山风刮得干裂,可那身红甲依旧鲜亮。山脚下的官道旁,有个废弃的驿站,断墙上还留着清军写的“剃发易服者免死”的标语,被人用石头砸得坑坑洼洼。

“师长,驿站后面的林子里有动静!”哨骑低声禀报,手按在了腰间的左轮上。

王铁牛打了个手势,三十多个骑兵立刻下马,拔出左轮手枪,呈扇形包抄过去。

拨开半人高的蒿草,只见林子里藏着三百多号人,有老有少,个个面黄肌瘦,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手里握着各种样式的破烂兵器。

为首的是个穿破烂青布长衫的汉子,见了红甲骑兵,先是一愣,随即扑通跪倒在地,涕泗横流:“草民郭晓明,叩见大明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