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于十年旧案的小插曲,似乎就此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几天,安全局小院的生活重心彻底回归了日常,没有紧张的任务,没有神秘的线索,只有平淡却温暖的烟火气,在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流淌。
日常一:厨艺交流与“物理”指导
关羽对面点的热情如同燎原之火,持续高涨,从未有过丝毫减退。自从上次在服务区见识了各种现代糕点后,他便对苏式糕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翻阅夕桐下载的食谱,尝试制作更复杂的苏式桂花糕、玫瑰酥。然而,在和面这第一步,他就遇到了难题——水粉比例掌握不当,导致面团过于湿黏,不仅粘在手上甩不掉,还搞得操作台上、脸上甚至眉毛上都沾满了白乎乎的面粉,活像个刚从面粉缸里爬出来的雪人,颇为狼狈。
他正对着黏糊糊的面团发愁,邹善恰好路过厨房,准备拿些食材。他只看了一眼关羽的惨状,又瞥了瞥盆里的面团,便冷冷地丢下一句:“水多了,加粉。手腕用力,揉面是巧劲,不是用蛮力。”说完,便转身准备离开。
关羽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连忙按照邹善的指点,往面团里加了些干面粉,然后调整了发力方式,用手腕带动手掌揉面,果然,面团渐渐变得光滑有弹性,不再粘手。他一边揉面,一边感慨道:“善兄虽言语简洁,却总是一语中的,寥寥数语,便解了我燃眉之急,佩服佩服!”
而另一边,张飞则对邹善的拿手菜——糖醋排骨垂涎已久,也想学一手,好在日后能露一手。他照着食谱,准备好排骨、冰糖、醋等食材,便信心满满地开了火。然而,他性子急躁,火候掌握得极差,糖色刚一冒泡,他就急着把排骨倒进去,结果糖色瞬间炒焦,变成了黑乎乎的一团,锅里还冒起了浓烟,呛得他直咳嗽,差点触发了厨房的火灾警报。
邹善闻讯赶来,看到厨房里浓烟滚滚,张飞手忙脚乱地想灭火,什么都没说,只是快步走过去,一把夺过张飞手里的锅铲,手腕一抖,动作干脆利落,将焦黑的排骨精准无误地倒进了垃圾桶,然后迅速关掉火,打开抽油烟机,又拿起抹布,几下就把灶台清理干净。接着,他重新起锅烧油,放入冰糖,小火慢慢熬煮,待糖色变成琥珀色时,倒入排骨翻炒,再加入料酒、醋、生抽、姜片,加水没过排骨,盖上锅盖焖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动作娴熟得仿佛在表演一场厨艺秀。
张飞站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嘴里喃喃道:“老邹,你这手功夫,比我的丈八蛇矛还利索啊!简直神了!”邹善没有理会他的惊叹,只是在排骨焖煮到一半时,回头看了他一眼,冷冷道:“火候,耐心。”张飞连忙点头,像个听话的学生,认真地记在了心里。
日常二:跨时代的技术碰撞
诸葛亮对现代电子设备的兴趣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早已不再满足于只看导航屏、用平板看地图。他开始拉着夕桐,深入研究平板电脑的编程基础和人工智能原理,仿佛要将这跨越千年的技术奥秘彻底吃透。
夕桐难得遇到一个理解能力如此超群、思维如此深邃的“学生”,顿时来了兴致,讲得唾沫横飞(如果虚拟形象有唾沫的话)。他从最基础的二进制讲起,解释“0”和“1”如何构成整个数字世界;接着讲到编程语言,从Python到C++,从逻辑语句到函数调用;再到人工智能的核心,从机器学习讲到深度学习,从算法优化讲到神经网络,甚至还调出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试图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清楚。
诸葛亮坐在一旁,羽扇轻摇,听得津津有味,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不仅能快速理解夕桐讲的内容,还能举一反三,不时提出一些让夕桐核心代码都为之震荡的深刻问题。比如,在听到神经网络的“权重调整”时,他若有所思地问道:“此AI决策之逻辑,以数据为基,以算法为骨,可否融入奇门遁甲之变数,将天时、地利、人和之影响量化,纳入决策模型之中?”
夕桐瞬间卡壳了,虚拟形象的眼睛里数据流疯狂闪烁,核心处理器高速运转,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过了半晌,他才憋出一句:“…理论上,可行。但需要重新定义能量与信息的映射规则,将‘天时地利人和’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现有数学框架可能…需要扩展,甚至可能需要引入新的数学理论。”
一旁的刘备端着一杯茶,看着这对跨越千年的“技术宅”组合,忍不住笑了起来,转头对身边的赵云说:“孔明求知之心,不减当年啊。当年他为了研究兵法,曾隐居隆中,躬耕南阳,如今面对这现代奇术,依旧如此专注,真是难得。”
赵云也笑了笑,点头道:“是啊,丞相聪慧过人,无论面对何种新知识,都能快速掌握,实在令人敬佩。夕桐先生也很厉害,能将如此复杂的技术讲得如此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