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小昼真乖!”夏侯杰笑着走进来,将保温袋递给邹善,“嫂子单位发的,什么新出的酸奶,说是对小孩子肠胃好,非让我带过来给孩子们尝尝。”他口中的“嫂子”自然是他妻子。
邹善接过道了声谢。夏侯杰又看向林夜,脸上带着爽朗的笑,但眼神里多了些别的东西:“小夜,昨天B7区那边送来的孢子推演最终报告,诸葛先生看过了吧?”
林夜点点头。报告他凌晨时分就收到了夕桐的加密传输,并已转发给诸葛亮。报告显示,“深蓝摇篮”的推演基本证实了之前的猜测,北极孢子与“旧影”能量存在某种共生或诱导关系,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实地勘探和数据收集。安全局已将此列为长期监测项目,风险等级暂时调低。
“看了就好。”夏侯杰松了口气的样子,“这下我心里踏实点了。不然总惦记着那冰疙瘩里的玩意儿。”他性格爽直,对这类超出常规的事情总是格外上心,也更易担忧。
这时,他腰间的对讲机忽然“滋滋”响了起来:“杰哥!杰哥!收到请回话!”
夏侯杰立刻按下通话键:“收到,讲。”
“东区菜市场后街,‘老王头废品回收站’,老两口又跟隔壁装修的吵起来了!这次动静挺大,老王头抄扳手了!我们的人快到现场了,您看……”
“知道了!我马上过去!”夏侯杰眉头一拧,语气瞬间变得严肃,“这老王头,七十多岁的人了脾气还那么爆!跟他说多少次了,有事找我们,动什么扳手!”他语速飞快地对邹善和林夜道:“得,又来活儿了。老邹,小夜,我先走了!”
说完,他风风火火地转身就走,警服下摆带起一阵风。
林夜看着夏侯杰匆忙离去的背影,能想象出菜市场后街那鸡飞狗跳的场景。这就是夏侯杰的日常,处理不完的邻里纠纷、家长里短,没有安全局任务那般惊心动魄,却充满了最真实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早餐后,诸葛亮和夕桐来到了小院。诸葛亮手中拿着一个平板,上面正是那份北极孢子的最终报告摘要。
“推演结果比预想的要好。”诸葛亮开门见山,将平板递给林夜,“孢子与‘旧影’的关联性确认,但其活性极度依赖极端环境,在常规环境下扩散风险极低。局里决定将其风险等级下调,列为长期观察项目。短期内,除非北极圈再有异常能量爆发,否则不会组织大规模勘探。”
林夜快速浏览着报告结论,心中最后一丝隐忧也放下了。这意味着,他和林昼,以及这个小院,可以迎来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
“不过,‘旧影’之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诸葛亮羽扇轻摇,语气转为凝重,“那些尘封的历史、被遗忘的角落,或许都潜藏着我们未曾察觉的风险。夕桐正在牵头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异常信息残留’监测网络,重点排查各处的档案馆、古籍库、甚至是年代久远的民用设施。”
夕桐推了推眼镜,接口道:“基于第三档案馆的污染模型,监测网络原型已在搭建。下一步需要对接市政的历史建筑数据库和能源流动监测系统,需要最高权限和跨部门协调。”他看向诸葛亮,意思很明显——这需要您老人家出面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此事我会与刘主任(暗示刘备)沟通。小夜,你和林昼近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休整,保持状态。日常的监测巡逻,分局和特勤队会负责。”
这就是安全局的日常。危机解除后的总结、预防、以及为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未知做准备。工作琐碎却必要,充满了前瞻性和系统性。
正事谈完,气氛轻松下来。林昼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夏侯杰送来的酸奶,小口小口地喝着,嘴角沾了一圈白沫。
诸葛亮看着林昼,忽然笑道:“说起来,夏侯刚才说的那个‘老王头废品回收站’,我倒是有点印象。老王头年轻时好像还在咱们局下属的某个后勤单位工作过,后来退休了才开了那个回收站。脾气是倔了点,但人是好人,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人煽动。”
林夜心中微微一动,想起了李国栋案件里那个被污染的古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旧物,有时确实能牵扯出意想不到的东西。但他没有多说,只是将这点记在心里。
午后,阳光正好。林夜没有再去钓鱼,而是搬了把竹椅坐在院中看书,那本关于能量矩阵基础理论的书他才看了一半。林昼则趴在旁边的石桌上,摊开画纸,用邹善买的彩色画笔继续他的“艺术创作”,这次画的是早上的邹善练刀,虽然依旧抽象,但那挥刀的气势倒是捕捉到了几分神韵。
邹善在厨房里忙活,准备晚上的食材。偶尔能听到菜刀落在砧板上的笃笃声,以及水流冲洗的声音。
夕桐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平板电脑放在膝头,手指飞快操作,搭建着他的监测网络模型,偶尔会推一下眼镜,镜片上反射出复杂的数据流。
赵云的身影偶尔会在院门口一闪而过,沉默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