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虽然每个民族的特有戏曲表演方式各有不同,但基本上的内容也都是以当地民俗、历史、传说这些为故事蓝本而改编的,还有一些是祭天、丰收、喜日等等。
书店里的光线有些昏暗,冷清的没什么人,也没有专供阅读的阅读区,我索性就盘腿坐在了地上,一页页的翻开泛黄的油纸张。
这说是戏曲剧本,其实上面写的内容没有故事背景,基本上都是每个角色的对唱台词,以及每个角色的出场顺序,并且标注着第一场、第二场……
我认真的看着每一行台词,好在台词虽然不是纯白话,但意思并不算太晦涩难懂,大概能从对唱的台词中看懂戏曲的故事内容。
在全部看完之后,我
这部苗戏虽然剧名叫《大汉战苗王》,实际上是一个爱情故事。
讲的是以汉武帝时期,当地一名叫做巴逻的苗王,为了抵抗汉军征讨,在其统治的地区修筑城池工事备战,男主人公被迫抓去当壮丁,与新婚妻子分离,最后排除万难,重新相聚的爱情故事,有点像是苗戏版的孟姜女哭长城。
其中有一段女主人公在家思念夫君的台词,“倒下的阿郎无声息,夜半铃声送乡还”
也就是这句台词,瞬间让我提起了精神。
“铃声送乡还”,这意思不就是用赶尸的方式,把死在修筑工事的壮丁送返回乡吗?
昨天在刘坪村后山遇到的那个老头儿,也提过类似的事儿。
大多的戏曲剧本都是根据当地文化历史为创作蓝本,而这个《大汉战苗王》的戏曲故事背景又刚好在汉武帝时期。
这不禁让我开始深思,剧本中这个叫做巴逻的苗王的真实性,又重新把剧本台词更仔细的看了一遍,试图从中再寻找点关于这个叫巴逻的苗王的一些信息。
杨老大在旁边看我表情认真严肃,也就没打扰我,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假装阅读,实则眼神瞄着四周,帮我放哨。
当把剧本又重新看了一遍后,我合上了书,给杨老大使了个眼神儿,俩人又多在书店逛了一圈儿,才慢条斯理的从书店走了出去。
出了书店,我和杨老大也没往别的地方逛,穿过几条街,直接就回了旅馆。
刚进屋,杨老大反锁上门,就迫不及待的问我,都在书里看到了什么。
刚才在书店杨老大就看我的表情不对劲儿,肯定是有所发现,
我把从戏曲台词中解读的内容从头到尾的跟杨老大说了一遍。
戏曲的故事背景是汉武帝时期,当地苗王为了抵抗汉军,抓壮丁修建工事,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这里确实是苗王势力的中心点。
至于赶尸,并不能不确定是不是为了融合当地文化,为了戏曲的张力和效果,而特意添加进去的。
还是当时确有其事,劳死的壮丁会被送返回乡,刘坪村后山坳的那条阴阳道,就是当时为了把劳死的壮丁送返回乡而特意修建的。
如果要真是这样的话,那说明当时这个叫做巴逻的苗王还是挺仁义的,毕竟在古代人命贱如蝼蚁,对于对于劳死的壮丁,挖个坑埋了或者焚烧都算是好的,抛尸在乱葬岗任凭野狗走兽啃食,那都是常态。
当然,这也不排除跟当地的文化有关,毕竟之所以会出现赶尸这个职业,就是有落叶归根,魂归故乡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