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夜幕降临,哈市。
新闻联播结束,即将到连续剧的时间,千家万户都守候在电视前。
尽管哈市的夜生活比起小地方要丰富得多,然而看电视依然是省会人们晚上最常见的消遣,更何况十一月的哈市已经有些冷了,晚上接近零度,所以很多市民都不愿意出门,而是呆在家里。
更何况,近段时间省台晚上黄金档上演的是一部和省会人关系密切的连续剧,它的名字叫做——《夜幕下的哈尔宾》。
一部正面反映东北地下党和抗联斗争的剧,光是这名字,就足以让省会人感兴趣了,所以很多市民都在追剧。
连续剧开始之前是广告时间,一则广告跳了出来。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座大山,随着镜头推进,树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一个黑木耳种植园陡然出现在观众眼下。
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椴木上,展现出一簇簇饱满厚实的秋耳。
低沉的男嗓音旁白也同时响起:“大山里头,有一种大自然孕育的瑰宝,它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喝着山泉水茁壮成长……”
80年代的广告没有太多花里花俏的创意,特效也不允许,广告通常都直接强调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广告词也是简单直白,易于记忆。像燕舞收录机这种在广告中融入流行音乐、舞蹈和时尚等文化元素的广告在当下已经是最前卫的了。
黑木耳这种农副产品,显然不适宜拍得太独立特行,最多也就通过运镜展现得高大上一些,毕竟是贵价农副产品,不能看着太lOW了。
不过这则广告还是成功吸引了观众们的眼光。
这年头的电视节目有限,各省份除了两个中央台之外通常就一个地方台了,也不像后世那样广告中插播电视剧,人们看过的电视广告数量还是较少的,这还是省台第一次播放黑木耳广告呢,甚至可能是国内电视台的第一例。
正值黑木耳采收季,耳农们在耳场里辛勤地忙碌着。
一张熟悉的面孔陡然映入观众们的眼帘。
这是个容貌俊朗的耳农,他手里捧着一蓬刚采下的黑木耳,他的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笑容如朝阳一般灿烂。
“沧城黑木耳,来自大兴安岭脚下,它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胶质,能清血管、助消化,每一片都油亮乌黑,朵大肉厚,嫩滑爽脆,炖菜炒肉样样行,营养美味嘎嘎香,老人孩子都爱吃!”
“一口爽脆,十分健康!沧城黑木耳,省农展会金奖产品!”
持续一分钟的广告很快便结束了,然而电视机前的人们却陷入了震惊。
并非这广告拍得多么精彩,而是别的。
“刚才那个人,不是朱时贸吗?”
“没错,就是他,上年和今年都和陈佩思在春晚里表演过小品,《牧马人》里头的老许!”
“朱时贸不是演员嘛,咋还拍广告了?”
“……”
震惊的不只是省会的市民,还有在省台守候着准备看连续剧的数千万黑江人。
第一个明星商业电视广告给观众们带来了巨大的轰动,千千万万个家庭同时哗然。
这个时代的人认为演员就只能拍电影,谁都没想到他们还能在广告中担任主角!
……
与此同时,离哈市千里开外的黑土屯。
几乎全村人都在村民文化中心的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