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宾馆的宴会厅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
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既有国宴级的珍馐,也不乏接地气的特色风味。
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而融洽,仿佛只是一场老友重逢的欢聚。
李亦坐在主宾位旁,应对自如。
在座的除了几位核心领导,还有特意安排的几位“陪客”。
一位是国内材料学领域的泰斗,谈及新型复合材料时眼中闪烁着纯粹的光。
一位是肩扛军衔的军方代表,话语不多,但眼神锐利,偶尔问及的问题都切中要害。
还有一位是负责国际经济与战略对话的外交部高级人员,言辞圆融,善于引导话题,调节气氛。
在座的无一不是历经风雨、洞察世情的人精。
刻意营造之下,席间的氛围自然不可能冷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茅台与拉菲交替间,却不见谁真正露出醉态,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天南地北,国际风云,经济发展,科技前沿……话题信马由缰,无所不包。
李亦大多时候是安静的倾听者,面带微笑。
偶尔在关键处插上一两句话,往往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核心本质。
或是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基于全球视野的视角,引得在座众人或若有所思,或点头称许。
这看似闲适的交谈,实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对李亦其人的全方位评估。
时至今日,谁也不会再将他视为一个运气爆棚的医药新贵或金融奇才。
钢果金的“雷霆Ⅰ型”、科摩罗的神秘崛起、与全球诸多敏感区域的千丝万缕联系……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个年轻人手中掌握的力量和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商业的范畴。
华国方面需要透过这场酒宴,更直观地感受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潜在的底线。
李亦心知肚明,却也乐得配合。
他没有在此刻展露过多的锋芒与野心,只是恰到好处地展现着自己的见识、能力与——至少表面上的——友善。
两个小时后,宴会在宾主尽欢的氛围中结束。
李亦被恭敬地送回了下榻的套房。
而关于他的讨论,在华国核心决策圈的相关层面,其实才刚刚开始。
不过,李亦对此并不十分关心。
他相信实力才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蜂后的信息触角是无孔不入的。
当翌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入房间时,一份关于昨夜内部讨论的摘要分析,已经以最高加密等级呈现在李亦的个人终端上。
情报来源无可追溯,内容却清晰扼要。
分析指出,基于此次接触和过往所有情报的综合评估,国内对李亦的总体印象集中在几个关键词上:
“背景深厚神秘”、“掌握超越时代科技”、“行为逻辑难以常理度之”、“目前表现出合作与善意倾向”、“战略价值极高,潜在风险并存”、“需保持最高级别关注与审慎接触”。
李亦快速扫了几眼,随手关闭了界面。
这些评价在他的预料之中,既不意外,也无须过多反应。
神秘感本身,有时就是一种保护色和威慑力。
当天上午,在鱼台宾馆一间庄重而不失现代感的会议室里,第一轮正式谈判拉开帷幕。
李亦并未亲自出席,而是由韩韦阳率领着精干的谈判团队打头阵。
华国方面出面接待的,同样是一位副部级的领导。
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专业。
双方在铺着墨绿色绒布的长桌两侧落座,交换了厚厚的文件资料。
最初的几个小时,几乎都是在相互试探底线、阐述原则立场、以及就合作框架的宏观方向进行初步碰撞。
韩韦阳准备充分,据理力争,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展现出足够的合作灵活性。
中午,又是一场工作午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