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贼居然真敢追到保定,这是根本没把我大清放在眼里,议政王为何不直接派兵灭了这些南贼汉兵”
“灭了南贼汉兵说的轻巧,连英和大帅和刘墉刘大人都战死在了河南、山东,还连累死伤数万八旗健儿,这还怎么打”
“那不打了,难道真要退这可是我大清的老祖宗舍命入关,打下的基业啊!”
“不退的话,那你说怎么办难道真的孤注一掷,跟南贼决战,让这汉人尼堪的京师,变成我大清的葬身之地”
“一战不打就拱手让了京师,这可是京师啊!太便宜南贼的汉兵了!”
“什么一战不打,英和大帅的名字,可是已经上了太庙,那五万八旗、三千索伦营,还不够吗”
“……”
他们一开始还知道收敛,可吵着吵着就完全乱套,相互之间各抒己见,似乎完全没有结果。
不过,作为掌棋人的永瑆,还是听出了一些端倪,他的这些个叔伯们更多还是愿意撤退,放弃死守北京的。
就算少数不愿意的,似乎也不是在乎大清的江山、祖宗的基业,而是舍不得北京的繁华。
这样也对,他们从祖辈入关,举族迁到北京,跑马圈地以来,就没有再回到关外。
关外对这些已经习惯了中原世界,世代享受荣华富贵的诸王贝勒来说,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啊!
基本摸清诸王心思的永瑆,当即对着八哥永璇使了个眼色。
永璇心领神会,突然严肃说道:“诸位叔伯们,永璇在此说些不敬长辈的话,现在的北京城,已经容不得我等考虑是让还是不让了。北京仅地形而言,几乎无险可守,对南贼汉兵来说,就是一马平川,之所以现在不打,纯粹是汉兵没粮没钱了。只要汉兵来年兵精粮足,又看到我大清退让,必定尽出大军北伐。”
“而今年,汉军北伐的兵力,光是刘大人和英大帅送回的战报来看,起码也超过了十万。十万大军,便是我八旗健儿没有折损那么多,怕是都难挡得住。”
“而且,我大清这次全面撤退,表面只退到保定,以待战局变化,但实则这一退,人心也散了。若是继续留在这里,来年汉军大举北伐,别说那些汉人尼堪,就是我们自己任命的八旗官员,肯定也得逃跑,他们不会为了大清而卖命送死的!”
说到这里,永璇已经算是图穷匕见,说道:“我认为这一战已经没有必要,还是尽早放弃北京的好,将此地的烂摊子交给汉军,而我大清则带上精锐逃回关外,以图后计!”
“我大清还有山陕、云贵川、西藏、新疆和蒙古八旗,一切都还有翻盘机会。当年太祖能靠十三副铠甲起兵,我们现在可不止十三副铠甲。”
这话说的好听,但听在诸王公贝勒耳朵里,感觉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北京都丢了,还谈什么图后计,而且他们满清的老奴能十三副铠甲起兵,那是面对的万历这个军事渣渣。
可汉军的军事能力别说一个万历了,十个万历都不够打的,完全没有可比性。
永璇说完提议,诸王贝勒既不敢同意,也不敢反对,就这么僵着。
最后还是永瑆沉不住气,直接拍板决定道:“八哥之意与我不谋而合,这北京城暂时应该是守不了了。当即刻召集我八旗精锐、王公贝勒们的家眷,准备逃回关外。正好为大清留的青山外,咱们也能集中兵力,去剿盖州的南贼。”
永瑆都这么说了,诸王贝勒还能说啥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活到现在的,除了一个嘉庆以外,剩下的就永瑆、永璇和永璘三兄弟了。
可以说,这仨就是穿一条裤子的!
永璘负责开场递话,永璇负责提议,永瑆负责最后拍板,决议进行的非常快。
诸王贝勒压根无法阻止,就连带着三阿哥的皇后娘娘,都赞同了永瑆的决议。
满清居然真的要直接舍弃北京了
这个消息最后还是庞文才这个商人告知的汉军细作!
细作们也顾不上验证真假与否,只能匆忙报告给南京朝廷知晓。
正在准备过年的大汉南京朝廷,得到消息都懵了,完全拿捏不准是怎么回事
我都没用力,鞑子就又要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