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山西变乱(1 / 2)

山西。

山西地处北方战略要冲,刚好卡在了陕西东出中原的道口。

只要满清牢牢把持住山西,不仅白莲教难以从陕西东出中原,就连汉军也得在中原部署大量军力,用于防备山西来敌。

然而,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清廷现今却是已经无暇顾及。

山西虽然确实重要,但这里的地形也实在让人难受,简直就是军事上的重灾区。

地理上,整个山西省几乎都被群山包裹,它的东边是太行山和娘子关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共同组成晋南屏障,北边是恒山、五台山以及长城,西边又有吕梁山,为黄土高原与汾河谷地的边界。

真不愧为“表里山河”,地形上比之福建都还要封闭,省内山地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以上,种地都够呛。

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山西这里盛产煤矿,而且山西在地理上横贯东西,堵住陕西东出道口的同时,又为北方提供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屏障。

只是,原本作为北方屏障的山西,自从前年因为清廷强压煤价,不顾山西煤户矿工的死活,激得煤户们聚众起义。

煤户们聚众起义,不只是搅乱了山西局势,同样还搅乱了山西的煤矿行业,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在内,全部受到煤户起义的波及,爆发成规模的煤荒。

煤荒爆发,又进而引爆了物价飞涨,就连北京城里的八旗老爷,都快吃不起精米细粮了。

清廷一开始反应倒是够快,紧急调动河南的大军前往山西镇压,但才镇压到一半,汉军突然北上围困了徐州。

清军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山西,南下徐州救援。

清军主力精锐南下,还在围剿山西义军的清军,只剩下了山西的本土绿营,这些本士绿营的战斗力完全不如英和手下的关外八旗和索伦营。

打了一年下来,山西义军不仅没被削弱剿灭,反而还是越打越多。

满清就是满清,已经烂到了骨子里,明知道义军是官逼民反,却还是一边剿贼,一边趁机横征暴敛。

反正义军灭掉了,利的是大清,是朝廷,而只有横征暴敛、兜里抢来的带血财货,那才是自己的。

现在,徐州、山东、河南三大战场的相继溃败,数万八旗大军灰飞烟灭,清廷不得已战略性撤退。

政治影响迅速波及到山西,山西绿营对付义军本就敷街了事,这会突然告诉他们大清已经惨败,就连京城里的八旗老爷们都已经准备跑路。

是的,就是跑路,清廷的战略性撤退,直接被山西理解为了跑路。

这不奇怪,因为清廷确实也做好了逃跑打算,跑到哪里?自然是跑到关外,撤退什么的不过是层遮羞布。

而且,为了事到临头能更好的打包逃离,永瑆还有意没有知会山西地方官,就连作为满人的山西巡抚伯麟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一直到清廷撤的仓促,搞得直隶南部都混乱不堪。这才让还傻愣愣待在山西的文官武将恍然惊觉,特么的朝廷……呸,是八旗狗鞑子要撇下他们自己跑路。

消息散播开来,还在养寇自重来赚钱的山西绿营各镇,这下也顾不得什么剿贼和朝廷军令了,全都带上了本部人马就匆匆跑回老家驻地。

跑回去干嘛?当然是趁乱扯旗了!

不过,他们只是扯旗,并不公然造反,最多只是杀了知府,独揽大权,割据自立,而已。

因为围剿义军的绿营跑回去夺权抢地盘,剩下的山西州府陆续也都听说了清廷败逃,连直隶都被舍弃的消息。

短短半月不到,山西全省已经沦陷大半。

各地的州府县城,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大小小数十支旗帜口号各不相同的义军。

他们有的队伍只有几百人,有的却有上千人、数万人之多。

这些打着杂乱旗号的杂牌义军,既有跟白头军一样官逼民反的煤户矿工,也有趁乱浑水摸鱼的山贼流寇,还有的干脆是士绅出钱组建,用于自保的寨堡团练军。

山西巡抚伯麟人都傻了,看着手中几乎一日三封的各地战报文书,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这怎么可能?山西这么大点地方,哪来的这么多反贼叛军,还都是反我大清的,那些驻防绿营呢?他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山西布政使素纳提醒道:“抚台大人您忘了?绿营早就已经退回各自驻地……”

后面的话不能多说,说了就是在找骂,那些绿营军将的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敢真的杀了知府夺权。

虽然这帮家伙说的是知府病重去世,自己临危受命,管理州府大小事务,护佑百姓太平。但太原这边又不傻,知府全都一起病逝,还把政务交给他们这些武夫丘八处理。

特娘的骗鬼呢?

经过素纳这么一提醒,伯麟也瞬间冷静下来,紧接开始思考起自己日前的处境。

现在已经入冬了,山西的冬天可不好受,所以各地叛军虽然冒出来,但只是保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暂时还威胁不到太原城。

可等到来年开春,那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面对全省遍地都是反贼,只有自己这个满人巡抚还是大清“忠臣”,那到底谁是反贼都得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