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时候,国内年产钢材5205万吨,并在此后的七年中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孙志伟想着不能耽搁家里的建设,决定回头关注一下克利夫兰的船队。
他刚将劳恩·费舍尔派过去主持海运公司,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胜任。
在京城休息了一周,孙志伟总算缓过劲来,热带雨林真不是个正常人能呆的地方。
他自认为这一趟在雨林中,对自身的防护已经达到了极致,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去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
结果居然真的查出了好几种南美特有的寄生虫病,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钻了空子侵入了身体。
好在京城的医疗条件不错,这点小问题,医生开了几天的药也就够了。
后面最重要的事情,是去看看那三个刚从佳士得那边拿到手的岛屿。
三个岛屿分别是地中海希腊爱琴海的伊亚罗斯岛;大西洋北非佛得角的布拉瓦岛和南美福克兰群岛的威德尔岛。
希腊的那座岛屿主权最没有争议,但工作也最繁琐。
因为希腊很少对外售卖岛屿,所以,需要购买方,也就是孙志伟本人去登记很多资料,同时签署很多协议。
于是,在京城呆了几天后,孙志伟就转道港岛,飞往了雅典。
在飞机上,他取出一份在部里拿到的希腊地图副本,看的津津有味。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特别让人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希腊的领土范围,把整个爱琴海都包裹在内,让爱琴海成为了自己家的内海。
而且他们几乎占据了爱琴海上面的绝大多数岛屿,很多希腊的岛屿距离土耳其海岸仅数公里之遥,形成了希腊国界线紧贴土耳其的独特格局。
这种憋屈的国界却不是一次两次偶然形成的,而是条约体系、地缘博弈与法律框架共同作用的结果。
1913年巴尔干战争后,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迫通过《伦敦条约》《雅典条约》,将大部分爱琴海岛屿划归希腊与意大利。
1923年《洛桑条约》进一步明确:除伊姆罗兹、特内多斯等少数关乎海峡安全的岛屿归土耳其外,距小亚细亚海岸3英里(约4.8公里)以外的岛屿均属希腊主权范围。
二战结束后,《巴黎和约》又将原属意大利的多德卡尼斯群岛等划归希腊。
这使希腊的岛屿控制链,从北部萨索斯岛延伸至南部克里特岛,形成了纵贯爱琴海的战略屏障。
希腊更是以其“十一段线“的划分方式,将海岸线直接延伸到土耳其近旁,仅给土耳其保留了一小片沙滩区域。
这一系列条约构建的边界体系,本质上是一战后战胜国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重新分配,也成为希腊主张主权的核心法律依据。
对土耳其而言,这些条约是帝国衰落的印记,却因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而难以撼动。
也就是说,只要土耳其还承认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就不得不承认这一系列的边界合约条款的合法性。
孙志伟把自己带入土耳其,想象着突破这种封锁的办法。
结果却发现,除非现在爆发三战,且最后土耳其成为战胜国,同时希腊成为战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