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做不了主啊,”他看向石局长和两位厂长,“《放羊班的春天》还不知道能不能立项呢。”
石方禹和两位厂长对视了一眼,哈哈一笑:“当然可以,魏导,你尽快做准备吧。”
这个结果不出意外,哪怕《目击者》的影像风格跟国内电影完全不是一挂的,但足以展现魏明的导演能力,这就够了。
之前可能还会想会不会是张易谋冯晓宁两位电影学院高材生捉刀代笔,现在一看,这根本不是他们两个土老帽能弄出来的艺术品。
而且冯晓宁也在这里,他对天发誓,这片子跟香港导演没半毛钱关系,都是魏老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不计成本地抠出来的。
然而听到“不计成本”这几个字,于兰厂长有些头大,这片子的剪辑风格一看就知道成片率极低,细节上一点敷衍都没有,而且用的也都是国外最好的胶片。
不过在于兰厂长的办公室里,魏明还是那句话:“儿影厂只要出20万,其余的都会由香港一家叫梦工厂影业的公司出,不管是最终成本是50万还是100万,多出来的都是他们承担,而且只要海外市场。”
于兰厂长微笑道:“我倒不是心疼钱,不过你是新人导演,没必要把摊子铺的太大,多的我就不说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
魏明道:“我要先去一趟魔都,跟美影厂还有一些海外业务,顺便我还想问问能不能把《目击者》也送到威尼斯国际影展。”
石方禹直接表示:“我会跟中影跟外国方面沟通的。”
“那就好,”魏明道,“等从魔都回来后我就去四川勘景。”
于兰道:“可以让你的团队先过去,摄影美术还有副导演。”
魏明已经知道副导演是陈铠戈了,这点他没意见,陈铠戈也是很有实力的,美学方面的造诣也不俗。
魏明点点头:“那我回头联系一下易谋,让他直接从西安出发去成都。”
接着魏明又把陈铠戈和冯晓宁叫来见了一面。
刚刚冯晓宁正在跟陈铠戈分享他们在香港的经历,陈铠戈很好奇的一点是:“香港的高楼大厦真的跟电影里一样啊?”
“对啊,易谋拍了好多照片,而且回来的时候魏老师给了我们每人一千港币呢!”
陈铠戈有些遗憾,多好的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啊!
早知道自己就不该矜持,就该跟着一起去香港的,拍短片也需要副导演啊!
跟两位剧组骨干交代了选景的要点后,魏明回到了华侨公寓的家。
魏红告诉他:“哥,我已经跟老家联系了,老支书说今天姑父就把他们送到燕京来。”
估算了一下时间,魏明道:“那我下午去火车站接他们吧,这次去魔都由你带队。”
“Yes,sir!那我们是要坐飞机去魔都吗?”魏红又问。
魏明:“当然是火车了。”
虽然飞机的溢价魏明能够接受,但给这么多孩子申请飞机票可不是一个小事儿,魏明懒得费那个劲儿。
中午他和小红在家里吃了一顿家常便饭,魏明道:“要不开学前你就跟我一起去四川吧,我拍戏的时候带着你。”
他是觉得把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留在家里不太让人放心。
魏红道:“好啊,正好我也想外婆和小洋他们了!”
现在外婆已经回雅安老家了,只有舅妈留在小梅家帮女儿照顾孩子。
暂时就这么说定了,饭后魏明又去附近的邮局接收了一些海外邮件以及汇款单。
主要是梅琳达的,《第九区》在北美市场的成绩非常好,已经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了。
她还把海外那些关于制裁南非的新闻剪下来发给他,基本都要提一嘴y和《第九区》,魏明算是再一次国际扬名了,真·国际名流。
这种国际声望是祖国非常珍惜的,魏明一定程度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他身上的金光更耀眼了。
《第九区》英文版和电子乐神曲《Wake Me Up》正在源源不断地给魏明提供外汇,几张汇款单上的数字也令人惊喜。
梅琳达在信里还提及:“等法兰克福书展之后,把《第九区》的译文版权处理掉之后,我就要辞职单干了,期待我们能够一起大展宏图!”
法兰克福啊,因为拍戏魏明估计是没机会去了,不过他还有一本新书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
想到这,魏明的摩托车又开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经过这两个月的精心排版,魏明的第一部吃货散文集《舌尖上的中国》样书已经完成,即将大规模发行,而且英文翻译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这个书名是魏明定的,英文名A bite of Cha,不够文雅,但足够吸睛。
甚至就连封面上那片仿佛连绵群山的大肉片也是魏明亲自画的,还参考了自己收藏的李可染那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拿走了两本样书,魏明接着来到了火车站,这次村里直接给孩子们每人缝了一个小红帽,由齐可修领着,非常显眼。
现在他是齐副校长了,这次是正式任命,本来这种事不必他亲自出马的,不过听说要去魔都,他肯定要去看看了,主要是想看看接连对自己拒稿的《故事会》到底还有没有一点基本的文学审美。
因为龚樰也要去魔都准备拍摄《大桥天去魔都的票。
包括魏红,但不包括他,这次就不跟妹妹同甘共苦了,他和龚樰姐妹还有喜子坐飞机去。
安顿好了这群师生,找好了饭辙,魏明又去了平安叔家。
吕晓燕叹气:“这真的要让喜子自己出远门,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他开学也才小学二年级啊。”
魏平安道:“舍不得那就买机票,带上乐乐也一起去,那边又不缺住的地方。”
“我就是意思一下,还能真为了儿子不顾《童话大王》的工作啊,”吕晓燕收起了伤感的表演,“而且有小雪呢,我一百个放心。”
不愧是影帝之母啊。
即将远行的影帝喜子拉着魏明问:“哥,这是我画的蛋生,你觉得怎么样。”
魏明委婉道:“到了魔都哥带你去美影厂,让他们教教你怎么画吧。”
一周前《天书奇谭》正式上映,迅速成为暑假儿童观众的首选。
这个暑假有两部儿童片隆重登场,分别是上影厂的《泉水叮咚》和上美影厂的《天书奇谭》。
前者集合了张瑞芳、牛犇以及被喜子夺了气运的童星方超。
但上映后明显不如有魏明原著和连环画打底,中英合拍两开花的《天书奇谭》轰动,两部片子投资规模也不是一个等级的。
不过电影票的决定权在家长手上,而魏明的原著也终究比不过有《西游记》和《封神榜》等古典名著为依托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所以《天书奇谭》引起的轰动效应也略逊美影厂这两部前作。
而且这种片子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太多了,《天书奇谭》之后,美影厂的下一个电影项目是取材自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金猴降妖》,大概要三年后才能和观众见面。
显然,只靠一个美影厂的产能,中国儿童想要每年看一部动画大电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为了满足广大儿童群体,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明生活,儿影厂应运而生,这样每年都能有几部儿童电影作品。
在平安叔家蹭了顿饭,聊了聊老爷子和小姑的事,之后魏明回到华侨公寓,给龚樰打了个电话。
她告诉魏明:“阿莹去游泳了。”
魏明:“嗯,好,我带上喜子,明天机场见。”
在北影厂的时候人太多,不方便说话,明天有龚莹在,估计也不太方便,所以两人现在敞开了聊,聊得很深。
直到龚莹从泳池出来,魏红也洗完了澡才挂。
可惜了,没有龚莹在的话,今晚高低得把两个姐姐摞一起。
接下来又要三地分居了,还不知道下一次三人团圆是什么时候。
~
在香港,经过林妮和魏翎翎的劝说,周妈妈总算同意,让女儿成立一家公司,有限度地进行歌唱事业,而且还要视学习成绩进行调控,如果成绩下降严重,就甭想唱歌了。
林妮积极参与讨论:“公司的名字该叫什么呢,明敏怎么样?”
又有阿明,又有阿敏。
周惠敏忙摇头,这个名字让她感觉像是张明敏大哥的公司。
魏翎翎:“不如叫明周好了。”
周妈妈:“不怕金庸告你啊。”
《明报周刊》的简称就是明周。
最后周惠敏觉得《虫儿飞》的粤语版“一对对”就很不错,这三个字可以用来作为公司名,有点俏皮,而且很有意义,自己和阿明成双成对。
不过“一对”和“一对对”显然是有区别的,阿明阿敏是一对,小魏雪姐又一对,魏明霖姐第三对,这才叫一对对嘛。
~
次日,魏明一行人去了机场,魏红则去了火车站。
中午飞机到了魔都,龚樰龚莹回家看爸妈,顺便说一下买房的事,魏明早就帮他们看好了,这个时候买基本就是拎包入住。
魏明带着小助理魏喜来到了美影厂~~
(今日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