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432章 漠北发展二三事,草原形胜和宁城【求追订】

第432章 漠北发展二三事,草原形胜和宁城【求追订】(2 / 2)

朱柏拿出千里镜看了会儿,问:“这几个工厂的工人都是卫所军余?”

“当然不是。”朱正山笑道,“朝廷要求俺们雇佣部分符合要求的牧民,再加上对羊毛、皮革的处理当地牧民中确实有不少熟练工,所以这两个厂子招了不少牧民。”

朱柏点了点头,然后让朱正山带路,进入谷中视察。

在拿下漠北之后,朱元璋对漠北的民政、经济发展、教育等工作是很重视的。

各归附大明的游牧部落依然存在,但各部落权贵大多兼任了中基层行政官员,而在律法执行上也是结合草原习俗,对部分《大明律》做了更改。

当然,明面上不会说更改,而是说使用漠北行省特殊律例。

实际上就是以治理西南土司的方法治理漠北。

至于漠南草原被划入甘肃、陕西、陕西、河北、辽宁五省的那些游牧部落,就没有这么“好运”了——那些部落除了可以保持游牧习俗外,完全是由大明派遣的流官治理,一切事务也都按《大明律》等关内相关政策来。

在教育方面,大明在各卫城、千户所都建立了学校,凡是兼任大明官职的部落权贵,家族中未满十六岁的男子都必须送来上学。

西南那些土司也是如此。

那些大部首领甚至被要求送嫡子到京师去上学、读书。

不论是西南土司,还是草原部落权贵,都很清楚,这既是大明朝廷给他们的恩惠,也是让他们向朝廷派遣质子。

然而,他们当中可能很少有人明白,大明朝廷这么做还有第三层用意。

那就是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令他们的子孙后代逐步融入汉家之中···

朱柏视察过三海卫的厂区后,次日一早,便带着队伍离开,继续向和宁行进。

因为他是边走边视察、了解一些卫所的情况,因此五天后才赶到和宁。

当来到和宁城几里地外,瞧见城池时,韩励等头次来此的随行人员都不禁感慨起来。

“没想到蒙人在草原深处竟建立起这样一座不小的城池,差不多赶上关内一些府城了”

“此地依山傍水,确实是大草原上难得的建城之地呀。”

“那大山所在的东边,还有北边,竟有这么多的森林,确实是个好地方!”

“···”

听到韩励等人的感慨,朱柏忍不住先吟了一首诗。

“天策桓桓控上游,边庭都付晋藩筹。河山表带连中夏,风雪洪蒙戍北楼。”

“元代诗人王恽的这首诗,说的便是此地形胜,夹在杭爱山(西)与肯特汗山(东)之间,又有鄂尔浑河直通北海(贝加尔湖),战略位置在漠北草原上首屈一指。”

见随从们都看过来,他便接着道:“早年间,回鹘、克烈部都曾在此建城,再往前推的话,甚至突厥都可能曾在此建造过城池。”

“到了蒙古帝国时期,铁木真、窝阔台父子两代人都着意营造此城,方有今日之和宁。”

“不过最后蒙古帝国分裂,这里便成了蒙元岭北行省的省治,从当时的欧亚大陆政治中心沦为区域政治中心了。”

朱柏身边并没有什么文职人员跟随,因此众人都听得出神。

遥遥看了会儿和宁城,朱柏便笑着道:“走,天都要黑了,我们快些进城吧。”

说完挥鞭驾马,当先往和宁城奔去。

进城之后,朱柏受到官员们何等热情的迎接暂且不提。休息一夜后,他便写了一封电报,让漠北省衙电讯组发报给京师。

一则是保平安,二则是向朱元璋汇报他之前经过河北及漠北一些地方视察所得。

···

···

京师。

二月春风似剪刀,已然给江南的树木花草裁出了翠绿的嫩芽。

紫禁城,奉先殿中,朱元璋、朱标以及刘宽正在议事。

朱元璋洪声道:“既然调查得知有六成的百姓有意用电,那此事便定下了。至于那些碍于费用暂时不愿用电的百姓,想必等见识了邻里家有电灯照明的情况,会慢慢改变想法的。”

“是。”刘宽先应了声,随即道:“陛下,既然京师将要全城通电,那么朝廷便该设立一个专管电力的部门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问:“你对此事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