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通过俘虏,审讯出了另一个土人部落的位置,遂派一千护从军(从缅甸收养的少年孤儿)前去围剿。
该战又俘虏土人青壮男子两百多,青壮妇女三百多,孩童一百多。
至于老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一则土人部落中的老者本就很少。二则,即便有几个,也被护从军给杀了。
而逃出去的那个部落剩余妇孺等人员也被找到,依旧是由护从军出手围剿,最终俘获四百多青壮妇女,一百余孩童。
朱桢将所有俘虏,包括孩童在内,全部打为苦役。
青壮土人男子一个俘虏营,青壮妇女及五岁以下孩童一个俘虏营,五岁至十三岁的孩童又是一个俘虏营。
朱桢决定在蒯明礼所选的地方先修建三座大寨,待明年再修建城池。
修建大寨以木料为主,土坯、石头为辅,需要不少建材。于是五百多土人男子在明军的驱使下,冒着危险开始伐木、采石、掘土,干建寨工程中最重、最累的活儿。
土人妇女则被送去开荒垦田,劳动强度同样不低。
便是五岁到十三岁的孩童,也被要求在俘虏营中做些编草绳、砍柴、搬石头之类的活计。
另一边,大明移民其实也在干活,同样有建寨的、垦荒的,只不过劳动强度比苦役们低多了,住宿、伙食等生活条件与苦役相比更是天壤之别,更有大夫、草药作为医疗保障。
至于移民孩子,自然不用干活儿,都还呆在船上,玩耍或者学习呢。
时间一晃到了十一月下旬,三座大寨在足够的人力、物力下,都建得差不多了。
最大、最中间的一座大寨将是移民的临时住所,第二大的寨子则是军营。最小的一个寨子则是用于看守苦役(俘虏)的,目前的三座俘虏营都在里面。
这日,朱桢带着王妃王氏和几位侧妃,还有世子朱孟熜等几个儿女,一众随员,一起来到了大寨中的“楚王宫”前。
瞧见眼前几乎是由原木建造的房屋,王氏不禁道:“大王,这也太简陋了,怎么能住人?妾身宁愿住船上。”
朱桢淡淡道,“那你就住船上,等城池修建出来,正式的王宫也修好,再下船。”
王氏听得一时气结,想要说几句什么,却又不知该怎么说。
以前在大明国内,她仗着身为定远侯(王弼)之女,还能跟朱桢吵几句。
可如今到了这海外,她身后只有一个能力平庸的同父异母弟,若再跟朱桢吵起来,怕是处境不妙。
随后她又看向朱桢几个侧妃,心道:看这几个狐媚子怎么选,她们若是能住,我便也能住。
这时,倒是她十岁的儿子朱孟熜开口劝道:“母亲,这王宫房屋修得离里面有近一人高,且位于这片空地的最中央,便是木材也都是熏干的,不至于有蛇虫之类。”
“咱们搬进去后,只需装饰一番,住起来一定比船上舒服。”
王氏正好缺台阶下,闻言笑道:“好,娘亲就听你的。”
朱桢也露出微笑,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只是想起了朱孟熜有点弱的身体,他心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这个儿子还算聪慧,品性也不错,可惜身体底子似乎有点差,经常生病,也不知道能不能承继楚国大业。
随后,他目光又不禁挪到九岁的二儿子朱孟炯身上。
朱孟炯身体倒是好,从小就淘气、皮实,只是有些喜武厌文,而且是侧妃所生。
接着,朱桢又看向第三子朱孟烷,这个儿子倒是正妃王氏所生···
“大王,楚来港来了商队,有从日国送来的移民,还有齐王殿下转送给您的礼物。”一位信使过来禀报,打断了朱桢的思绪。
海商送来日国移民在他意料之中。
他所选的建藩之地不像印度、埃及那般有传承已久的大国,即便有,也是南洋土人,形貌非他所喜。
所以,去年他就跟几个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谈妥,待他建藩之后,送几批日国女子、青壮过来,充实楚国人口。
如今只是第一批,今后还会源源不断送来更多。
除此外,他还通过电报跟朱棣谈了一笔生意,希望朱棣能卖一些战俘乃至印度女子给他。不出意外,明年开春就会有商船从燕国送人过来。
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榑竟然会送他礼物。
回过神,朱桢便问:“可知是什么礼物?”
信使答道:“回大王,东西封在几个油纸包裹中,卑职也不知是何礼物。”
听到这描述,朱桢顿时失望。
如今他最需要的是优质人口,其次是金银财宝。
他还以为,朱榑就算不能给他送人,也会送一批珠宝过来以为资助呢。
若是珠宝,定然用箱子装,而非用什么油纸包裹。
念及此处,朱桢便道:“孤知道了。”
他准备把搬家“楚王宫”的事安排好了,再去楚来港看朱榑送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