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功劳大小,都得到了官位、金银、布匹等赏赐。
皇帝按照惯例,对每个人都进行了召见说话。
从官位最小的那位开始。
这些人,也是照例在宴会中,需要上前来谢恩的角色。
皇帝的气势,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些老臣,欣慰的看着皇帝对每个将士,都有不同的话要说。
对于每个人都有一些了解。
甚至一个将官,在御前感激涕零,谢恩的时候,讲到自己母亲孤寡带大他,一直未曾改嫁,在族中一直饱受其他人的欺凌。
主要是受到其祖母的磋磨,他想要用功劳,将母亲从族中接出来生活。
皇帝年纪还小,这样的事情算是突发情况。
皇帝看着台阶下的将官,说道:“功劳是你从战场上打拼下来的,这个请求也是人子的要求,朕准你将母亲接出来生活。
用功劳交换什么的,不必再说。”
将官当场感激的涕泗横流。
其母亲的娘家人,曾经多次想要将女儿、妹妹带走,孰能料到,其父亲的家族当地势大。
完全无能为力。
熬了这么多年,他总算是在边关有些功劳,也能够面见皇帝,将母亲从那个漩涡里面捞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摄政王一言不发。
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个儿子做事。
很多政事的敲定,摄政王从来没有避开过皇帝。
他是被自己的父亲一手带大的。
对于这个唯一的儿子,他同样也是这样。
虽然自己没有机会坐上皇位了。
但是在当太子的那些年里,也算是半个皇帝了。
频繁的参与政事,很多决定,先帝甚至直接放手让他去做。
出了什么事情,先帝在后面兜底。
现在也是这个样子。
这一批武将,将会是未来的支柱。
安家也好,梁家也罢,这些人,在边关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势力。
朝廷里面需要新鲜的血液填充。
文臣可以从科举里面来,打仗却非得上过战场的人不可。
前朝的时候,有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常胜将军。
论兵法、论排兵布阵,都是头头是道。
等到上了战场,因为没有新鲜及时的水喝,成日的在兵营乱发脾气。
等到开战,第一次直面死人,当场做了逃兵。
若不是他身边的副官,当机立断,自己假作将军,指挥现场。
那次战役恐怕就要全军覆没。
有这样的教训在前,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将军,是不会给他真正的指挥权。
皇帝提前对需要奖赏的将官,有了基本的了解。
所有的消息,都是来自锦衣卫的整理、苏晋的汇报。
那些将官非常个人的消息,也是来自苏晋的整理。
苏晋没有想过,这些消息,竟然真的被小皇帝给记下来了。
“真是输得不冤。”
苏晋想。
自己没有继续在先帝面前抢风头,没有对那个位置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
真是太明智了。
这样的记忆力,这样的本事,他可没有。
自己知道的这些消息,是在相处过程中搜集到的。
有时间的铺垫在里面,小皇帝只是看过了消息整理,竟然真的能够把人对应上去,确实有几分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