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652章 食品厂建设发展

第652章 食品厂建设发展(1 / 2)

陈振华深知,单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充分发挥 365 师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主动邀请众多在后世对经济建设有着突出贡献的人士。

他怀着满腔的诚意,奔波于各方之间,以诚恳的言辞和坚定的信念,打动了那些身怀绝技、心怀理想的人才。

他们有的是在经济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在工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还有的是在组织管理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的领导人物。

这些人才汇聚一堂,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培训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为培养新一代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他们的指导下,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自然而然地,陈振华将那些在后世各部门表现杰出的人员,以及政府组织中的一些精英,大部分都招揽了过来。

他们的加入,不仅充实了师资队伍,更为实践指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成长。

特别是将整个晋东南各个县城的管理和建设作为第一波的管理实践,其意义非凡。这一实践活动得到了各方的全力支持,陈大旅长亲自调配资源,为实践提供保障。

战神师长则时刻关注进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整个八路军总部更是从战略层面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指导。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成果显着。

令陈振华倍感欣喜的是,曾经的先锋女子先锋团团长王荃媛以及其丈夫王方林,也被中央派到晋冀鲁豫根据地,参与相关的建设工作。

王荃媛的到来,如同春风拂面,为根据地的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她那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成为了鼓舞众人的强大动力。

陈振华对王荃媛等人的到来充满期待,他深知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王荃媛等人的加入,陈振华对于打造城市管理人员队伍,以及对他们的工作安排,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想法和思考。

他深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将他们的经验与新的理念相结合,为根据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为王荃媛等人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和发展规划,旨在让他们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未来的日子里,陈振华坚信,凭借着这些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根据地的发展必将蒸蒸日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那一次次的创新和探索,源于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陈振华宛如一位坚毅的舵手,在战争的惊涛骇浪中,为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将目光牢牢锁定在食品厂的建设上。

他深知,将士们在前线的英勇拼杀,离不开坚实的后勤支持,而优质充足的食品供应,则是维持士气、保障战斗力的关键基石。

陈振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平顺县作为食品厂的理想之地。平顺县,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

它地处山区,相对较为隐蔽,不易被敌军发现和袭击,为食品厂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同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便利的交通网络。周边广袤的农田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作物,附近的河流为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而且,连接各地的道路虽然崎岖,但在精心规划和组织下,仍能保证原材料的顺利运入和成品的及时运出。

陈振华对食品厂的规划可谓是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他亲自参与厂房的布局设计,力求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与顺畅。

厂房分为多个区域,有原材料储存区、加工区、包装区和成品存放区。原材料储存区宽敞干燥,通风良好,以确保各类原料,如面粉、小麦、水稻、豆包、黄和花生油等,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

加工区配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从大型的搅拌器到精密的烘焙炉,一应俱全。包装区则设有高效的包装生产线,确保食品能够迅速、安全地包装完毕。成品存放区整洁有序,便于产品的分类和管理。

在工厂制作设备方面,陈振华不辞辛劳,四处奔波,除了借助空间里的生产设备,他还与附近的一些食品厂反复沟通,对比各种设备的性能、质量和价格。

为了买到最适合食品厂生产需求的设备,他亲自前往西安和洛阳考察,检查设备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