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只秃鹫落在尸骨堆上,啄食间发出刺耳的声响,见人马靠近,才悻悻地扑棱着翅膀飞走,露出底下更多残缺的骸骨。
寒风穿过残破的屋舍,呜咽声此起彼伏,像是无数冤魂在诉说着苦难。断墙下,散落着孩童的布偶碎片与妇人的簪子,无声印证着这里曾有的烟火气。
田地里的一片荒凉,干裂的土地上布满沟壑,像是大地淌血的伤口。偶有几只瘦骨嶙峋的野狗,在废墟中嗅寻着食物,眼神里满是惊恐与绝望。
随行的将士们勒住战马,望着眼前的惨状,个个目眦欲裂。有人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有人红了眼眶,咬牙切齿地咒骂着侵略者的残暴。
复仇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滚烫的怒火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将士们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紧握兵刃的手愈发坚定,只求早日踏平敌营,为逝去的亡魂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前锋斥候不断传来消息:清军主力已在广宗漳河附近扎下大营,营寨连绵数十里,旌旗蔽日,气势恢宏。
清军此次入关,兵精粮足,铁骑如云,兵力数倍于明军。卢象升深知,此番对决,无异于以卵击石,胜算渺茫。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加快了行军速度,他要趁清军立足未稳,发动突袭,即便不能取胜,也要重创敌军,让清军不敢再肆意妄为。
大军行至中途,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将士们的头上、肩上,冰冷刺骨。将士们大多衣衫单薄,腹中饥饿,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他们紧紧跟随着卢象升的身影,目光坚定。
卢象升看着身边这些忠诚的将士,心中百感交集。他们都是热血男儿,为了保卫家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便面临绝境,也始终不离不弃。
“将军,前方就是贾庄了,清军大营就在漳河对岸。”斥候来报。卢象升勒住战马,眺望远方,漳河如一条银色的带子,横亘在眼前,对岸的清军大营隐约可见,炊烟袅袅,战马嘶鸣。
他深吸一口气,抽出腰间的宝剑,剑刃在风雪中闪烁着寒光。“传我将令,全军休整片刻,饱食干粮,准备决战!”
将士们纷纷停下脚步,拿出南宫百姓馈赠的粮食,快速吞咽着。那糙米、红枣的味道,此刻变得格外珍贵,每一口都承载着百姓的期盼与家国的重任。
卢象升也抓起一块干硬的糙米,慢慢咀嚼着,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崇祯皇帝的重托,想起了南宫百姓的深情,想起了袁崇焕的悲剧,更想起了沦陷的国土与流离失所的百姓。
“将士们!”卢象升振臂高呼,声音在风雪中回荡,“今日一战,生死未卜,但我们身为大明将士,当为国尽忠,为民死节!宁可战死疆场,也绝不退缩半步!让清军看看,我大明将士的血性!让天下人知道,我卢象升与诸君,誓与国土共存亡!”
“誓与国土共存亡!”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盖过了风雪的呼啸,盖过了敌军的嘶鸣。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兵器,眼中闪烁着视死如归的光芒。
卢象升满意地点点头,调转马头,宝剑直指漳河对岸的清军大营:“出发!”
大军浩浩荡荡,踏着积雪,向着巨鹿贾庄、向着漳河对岸的清军大营、向着注定悲壮的结局,毅然前行。
朔风猎猎,征旗漫卷,孤臣的热血,即将洒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谱写一曲流传千古的忠义悲歌。而南宫境内父老乡亲的期盼与馈赠,那些带着体温的升斗米粮与一把红枣,终将成为这段悲壮历史中最温暖的底色,见证着一位民族英雄的赤胆忠心与百姓们的鱼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