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直播间里,博古架上的古董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吴贤看着这些古董,又看了看屏幕上还在不断刷新的弹幕,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新的鉴宝之旅,还在继续。
直播结束后,吴贤收拾好直播间的博古架,将那只清中期宣德炉小心翼翼地放回锦盒。手机屏幕还亮着,匿名用户的私信像一道未解的谜题,悬在他心头。他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老蜜蜡串——这个神秘人两次出手,一次救了小王,一次提供了高仿团伙的线索,却始终隐藏身份,到底图什么?
正思忖着,手机突然震动,是李教授打来的。“小吴,刚看了你的直播,高仿团伙被端了,太好了!”李教授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对了,下周录制节目的场地和嘉宾都敲定了,明天咱们一起去电视台对接细节,顺便带你见见国家博物馆的刘馆长,他手里有几件刚修复好的宋代瓷器,正好能在节目里展示。”
“太好了!谢谢李教授!”吴贤瞬间来了精神,能见到刘馆长这样的业界泰斗,还能近距离接触宋代瓷器,对他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二天一早,吴贤如约来到电视台。李教授已经在门口等他,身边还站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国家博物馆的刘馆长。“刘馆长,这就是我跟您说的吴贤,年轻有为,鉴宝眼光很准。”李教授笑着介绍。
刘馆长握着吴贤的手,力道沉稳:“早就听说过‘贤哥鉴宝’,昨天还看了你的直播,端掉高仿团伙那件事做得好,为收藏界除了个大害。”
“您过奖了,都是应该做的。”吴贤有些不好意思,“以后还请刘馆长多指点。”
三人一起走进电视台的演播厅,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场地,背景板上写着“古今对话——古董鉴定与文化传承”,舞台中央已经摆放好了展柜,准备用来展示古董。“节目分三期,第一期讲瓷器,第二期讲青铜器,第三期讲玉器和杂项。”李教授拿出节目脚本,“每期都会邀请藏家带宝贝来现场鉴定,再由我们几个专家讲解历史背景和鉴定技巧,最后展示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让观众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古董的魅力。”
刘馆长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画册:“我带来了几件宋代瓷器的资料,有汝窑、官窑、哥窑,都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天我让人把实物送过来,节目录制时可以现场展示,让观众近距离看看真品的特征。”
吴贤接过画册,一页页仔细翻看,目光停在一件汝窑天青釉盘上——釉色淡雅如雨后蓝天,开片细密如蟹爪,底部的芝麻钉痕清晰可见,与之前李伟的高仿品形成鲜明对比。“刘馆长,这件汝窑盘的釉色太绝了,‘雨过天青云破处’果然名不虚传。”
“没错,真品的釉色是自然形成的,温润如玉,高仿品再像,也少了那份灵气。”刘馆长指着画册,“鉴定古董,除了看形制、纹饰、款识,更要感受它的‘气韵’,这需要长期积累,急不来。”
吴贤认真记下刘馆长的话,心里对古董鉴定又多了一层理解。接下来的一天,三人一起敲定了节目流程、嘉宾名单和藏品展示细节,忙到傍晚才结束。
离开电视台时,李教授突然拉住吴贤:“对了,明天有个藏家交流会,在潘家园的‘聚宝阁’,很多老藏家都会去,你也一起去,多认识些人,对以后做节目和鉴宝都有好处。”
吴贤欣然同意:“好啊,正好能跟老藏家们学习学习。”
第二天上午,吴贤如约来到聚宝阁。这是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藏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围着几张桌子看古董。李教授正在跟一位穿着唐装的老人聊天,看到吴贤,赶紧招手:“小吴,过来认识一下,这位是马老,玩了一辈子青铜器,收藏了不少珍品。”
马老抬起头,打量着吴贤:“你就是那个鉴宝主播吴贤?昨天端掉高仿团伙的事,我听说了,不错,年轻人有担当。”
“马老过奖了。”吴贤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一件青铜鼎上——鼎身刻着饕餮纹,三足粗壮,看起来古朴庄重。
“这是我早年收的一件商代青铜鼎,你看看怎么样?”马老把青铜鼎推到吴贤面前,眼中带着一丝考验的意味。
吴贤小心翼翼地拿起青铜鼎,入手沉甸甸的,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他仔细看了看纹饰:“马老,您这件青铜鼎是真的,饕餮纹的线条刚劲有力,刀法流畅,是商代晚期的风格。而且鼎底的‘族徽铭文’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戈’字,属于商代常见的族徽。不过鼎的一条腿有修复痕迹,应该是早年断裂后锔补的,不影响整体价值,但会稍微影响价格。”
马老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错不错!眼光很准!这鼎确实是商代的,腿也是后来修的,很多藏家都没看出来,你年纪轻轻,能有这水平,难得!”
周围的老藏家也纷纷围过来,拿出自己的宝贝让吴贤鉴定,吴贤都一一仔细查看,准确说出每件古董的年代、特征和价值,赢得了老藏家们的一致认可。
交流会进行到一半,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突然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锦盒,神色慌张:“马老,吴贤老师,求你们帮我看看这个玉璧,我爸花了两百万买的,说是汉代的,我总觉得不对劲。”
年轻人打开锦盒,里面是个圆形的玉璧,玉璧上刻着谷纹,颜色偏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包浆。马老拿起玉璧,看了半天,皱着眉头:“这玉璧的包浆看着像真的,但谷纹的线条有点僵硬,不像汉代的风格,我也拿不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吴贤身上。吴贤接过玉璧,用手指轻轻摩挲着表面的包浆——包浆虽然厚重,但手感发涩,不像自然形成的。他又用手电筒照了照玉璧的内部,能看到一些细微的气泡:“这玉璧是仿品,而且是‘新玉做旧’。汉代玉璧的谷纹是‘减地阳刻’,线条流畅自然,你这玉璧的谷纹是用机器雕刻的,线条僵硬,还有明显的机器痕迹。另外,包浆是用化学药剂做的,所以手感发涩,内部的气泡也是现代玉器加工时留下的,汉代玉器不会有这种气泡。”
年轻人脸色瞬间白了:“那……那两百万就这么没了?我爸还说要把它传给我呢。”
“别着急,”吴贤安慰道,“你先把购买凭证和鉴定证书保存好,然后报警,现在警方正在打击古董诈骗,说不定能帮你追回损失。另外,以后买高价古董,一定要多找几个专家鉴定,别轻信单一的鉴定结果。”
年轻人点点头,感激地说:“谢谢吴贤老师,我现在就去报警。”
年轻人离开后,马老感慨道:“现在的高仿技术越来越高,连我们这些老骨头都容易看走眼,还好有小吴这样的年轻人,能帮大家避坑。”
交流会结束后,李教授拍着吴贤的肩膀:“今天表现不错,老藏家们都很认可你,以后在收藏界的路子会越来越宽。”
吴贤笑着说:“都是您和老藏家们指点,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回到家,吴贤刚打开门,就看到门口放着一个包裹,没有寄件人信息,只有一个“吴贤亲启”的标签。他心里一动,赶紧把包裹拿进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个木盒,木盒里放着一枚印章,印章通体黑色,刻着复杂的纹路,底部刻着“守藏”两个字。
吴贤拿起印章,入手冰凉,材质像是某种黑色玉石。他仔细看了看纹路,突然想起之前在远古文明遗址的资料里见过类似的纹饰——那是一种用于守护宝藏的“镇纹”。难道这个印章跟那个神秘的黑色剪影有关?
他翻来覆去地查看印章,发现印章的侧面有一个细小的凹槽,像是能打开什么。他试着用指甲抠了抠,凹槽竟然弹开了,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下周节目录制,小心‘赝品陷阱’。”
吴贤心里一紧——神秘人竟然知道节目录制的事,还提醒他小心赝品陷阱,难道有人要在节目里做手脚?他赶紧拿出手机,给李教授和刘馆长发了消息,告诉他们这件事,让他们多留意节目录制时的藏品和嘉宾。
李教授很快回复:“我已经跟电视台说了,会加强安保和藏品检查,你也小心,有情况随时联系。”
刘馆长也回复:“放心,我会亲自盯着博物馆送来的藏品,不会出问题。那个神秘人多次提醒,应该是友非敌,你不用太担心,但也要保持警惕。”
吴贤放下手机,看着手中的印章,心里的疑惑更深了。神秘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要一直帮助自己?“赝品陷阱”又是什么意思?一连串的疑问让他睡不着觉,他索性拿出放大镜,仔细研究起印章上的纹饰,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吴贤揉了揉眼睛,发现印章上的纹饰竟然能组成一个图案——那是一个古代的地图,标记着一个位置,看起来像是在潘家园附近的一座老宅子。
“难道这是神秘人给我的线索?”吴贤心里一动,决定按照地图的标记去看看。他收拾好印章,简单吃了点早饭,就出发前往潘家园。
按照地图的标记,吴贤在潘家园深处找到了一座老宅子。宅子的大门是朱红色的,上面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守藏斋”三个字。大门虚掩着,吴贤犹豫了一下,轻轻推开大门——院子里长满了杂草,看起来很久没人住了,但正屋的门却锁着,锁上锈迹斑斑。
吴贤走到正屋门口,发现门锁上有一个钥匙孔,形状竟然跟那枚“守藏”印章一模一样。他拿出印章,试着插进钥匙孔,轻轻一转,“咔哒”一声,门锁开了。
正屋里布满了灰尘,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木盒。吴贤走到桌子前,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还有几件小小的古董,有古币、玉佩、铜器,看起来都是明清时期的普通藏品。
他拿起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守藏日记”四个字,字迹苍劲有力。日记里记录的是一位叫“陈守藏”的古董收藏家的经历,他生于清末,一生致力于收藏和保护古董,尤其痛恨古董造假和诈骗,曾经多次揭穿造假团伙的阴谋,保护了不少藏家的利益。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吾毕生守藏,非为牟利,实为护中华文脉。今吾老去,恐后继无人,特留此宅此印,待有缘人得之,继吾之志,守护收藏净土。”
吴贤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了——那个神秘的黑色剪影,很可能是陈守藏的后人,而那枚“守藏”印章,是陈家世代相传的信物,代表着守护古董、打击造假的责任。神秘人之所以帮助自己,是因为看到自己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把自己当成了“有缘人”。
他继续翻看日记,发现里面还记录了一个造假团伙的信息——这个团伙在民国时期就存在,专门制作高仿古董,卖给外国人,牟取暴利,而且这个团伙的头目,竟然也姓王,跟这次被端掉的高仿团伙头目王虎,很可能有血缘关系。
“原来这个高仿团伙还有这么深的历史背景!”吴贤心里一惊,赶紧把日记和古董收好,准备把这个发现告诉警方和李教授。他知道,虽然这次端掉了王虎的团伙,但很可能还有漏网之鱼,或者还有其他类似的团伙存在,他的责任还没结束。
离开老宅子时,吴贤回头看了一眼“守藏斋”的牌匾,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继承陈守藏的遗志,继续守护古董收藏的净土,打击造假和诈骗,让更多人了解古董的真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
回到家,吴贤立刻给张警官打了电话,把日记里的发现告诉了他。张警官听了也很重视,表示会立刻调查王虎的家族背景,看看有没有其他关联的造假团伙。
挂了电话,吴贤又给李教授发了消息,把“守藏斋”和日记的事告诉了他。李教授回复:“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历史,看来古董造假和打假,从来都是一场持久战。下周的节目,我们可以把陈守藏的故事加进去,让更多人了解古董保护的重要性。”
吴贤点点头,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日记里的资料,准备在节目里分享。他知道,下周的节目录制,不仅是一次古董鉴定的科普,更是一场传承责任的接力。
时间很快就到了节目录制的日子。吴贤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来到电视台演播厅。李教授和刘馆长已经在后台等他,刘馆长手里拿着那件汝窑天青釉盘,小心翼翼地放在展柜里:“所有藏品都检查过了,没有问题,嘉宾也都核实过身份,都是真正的藏家,没有可疑人员。”
李教授笑着说:“别太紧张,有我们在,不会出问题的。今天的节目,一定会很成功。”
上午九点,节目正式开始录制。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三位专家,然后邀请第一位藏家上台——正是之前在直播里鉴定过康熙通宝的张大爷,他这次带来了一枚“乾隆通宝”,想让专家们看看是不是真的。
刘馆长接过古币,仔细看了看:“张大爷,您这枚乾隆通宝是真的,背面的‘宝泉’是户部宝泉局铸造的,品相很好,市场价大概在两百块左右。您要是喜欢古币,可以多收集一些不同局铸造的,形成一套,收藏价值会更高。”
张大爷开心地说:“谢谢刘馆长!我以后就按您说的做,多收集几枚!”
接下来,陆续有藏家上台鉴定古董,有真有假,专家们都一一详细讲解,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到了展示博物馆藏品的环节,刘馆长拿出那件汝窑天青釉盘,放在舞台中央的展柜里:“这件汝窑盘是宋代汝窑的珍品,存世量极少,釉色温润如玉,开片细密如蟹爪,是中华瓷器的瑰宝。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记住真品的特征,以后遇到类似的古董,就能辨别真假了。”
观众们纷纷凑到展柜前,拿出手机拍照,惊叹不已。就在这时,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突然冲上台,手里拿着一个类似的汝窑盘,大声喊道:“大家别被他们骗了!这才是真正的汝窑盘!他们展示的是仿品!”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主持人赶紧上前阻拦,工作人员也围了过来。吴贤心里一紧——神秘人提醒的“赝品陷阱”,终于来了!
他快步走到男人面前,接过他手里的汝窑盘,仔细看了看:“这位先生,请你冷静一下。你说我们展示的是仿品,有什么证据吗?你这只汝窑盘,我看倒是仿品。”
男人激动地说:“我这只才是真的!是我从国外拍卖会上拍的,花了三千万!你们展示的那只,釉色太淡,开片太细,是仿品!”
刘馆长走过来,拿起舞台展柜里的汝窑盘,语气平静地说:“这位先生,你对汝窑的了解还不够。宋代汝窑的釉色本来就偏淡,‘雨过天青云破处’说的就是这种淡雅的颜色。而且汝窑的开片就是细密如蟹爪,你这只盘的釉色偏深,开片粗大,是典型的现代高仿品,而且底部的支钉痕是铁钉,不是汝窑的芝麻钉,一看就是假的。”
男人还想辩解,张警官突然带着几个民警走进演播厅,走到男人面前:“你叫王浩吧?是王虎的弟弟,也是高仿团伙的成员,我们已经盯着你很久了!”
王浩脸色瞬间惨白,想转身逃跑,却被民警抓住。“你们……你们怎么知道我的身份?”
张警官拿出吴贤提供的日记:“多亏了这本日记,我们查到你们家族世代都是造假团伙,你哥哥王虎被抓后,你想通过破坏节目,混淆视听,继续骗人,可惜没能得逞。”
王浩被带走后,现场的观众纷纷鼓掌,为专家们的机智和警方的及时赶到点赞。主持人走上台,笑着说:“刚才只是一个小插曲,也让大家看到了古董鉴定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继续节目,让吴贤老师给大家讲讲‘守藏斋’和陈守藏先生的故事。”
吴贤拿起话筒,把陈守藏的故事和日记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最后说:“古董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中华文脉的传承。守护古董,打击造假,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守护收藏净土的行列中来。”
节目录制圆满结束,李教授拍着吴贤的肩膀:“做得好!不仅识破了赝品陷阱,还传承了陈守藏的精神,这才是节目的真正意义。”
刘馆长也说:“以后我们可以多合作,把这样的节目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古董,爱上古董,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