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送了一辆小汽车,还有城里的房子首付呢!”胖大婶的语气里充满了赞叹,“你看,这才是门当户对。”
她们的话题围绕着金钱、嫁妆和物质,但这并非是市侩,而是一种最现实的考量。在她们看来,这些都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父母对子女最实在的爱。孩子们在一旁听着,似懂非懂,但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感染,咿咿呀呀地跟着笑。
小河上的石桥,是通往红旗村的必经之路。当人们走上石桥时,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桥下,河水潺潺流淌,映照着蓝天白云和岸边金黄的稻穗。微风拂过,送来一阵阵稻香和泥土的芬芳。有人停下脚步,凭栏远眺。红旗村已经近在眼前,村口处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和喜庆的横幅在风中飘扬,隐约还能听到那边传来的喧闹声和音乐声。
“听,多热闹。”有人感叹道。
“是啊,人这一辈子,图个啥?不就图个这样的人间烟火气吗?”另一个人回应道。
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们或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他们懂得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能有这样一场热闹可以参与;在平淡的日子里,能有这样一份喜悦可以分享;在漫长的人生中,能有这样一份亲情和乡情可以依靠。
走过石桥,就是红旗村的地界了。村口,红旗村的人们早已等在那里,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乡亲。两村的人混杂在一起,原本就热闹的队伍变得更加拥挤和喧闹。熟悉的,不熟悉的,此刻都打着招呼,说着祝福的话。
“来了啊,快里边请!”
“恭喜恭喜啊,大喜的日子!”
“哎哟,你老也来了,快请坐,快请坐!”
声音此起彼伏,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没有人再关心田里的庄稼,没有人再计较生活中的琐碎。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来喝喜酒的客人。他们被这股巨大的、温暖的喜悦洪流裹挟着,涌向那座张灯结彩的院落。
院落里,早已摆好了一桌桌的宴席。红色的桌布,白色的瓷碗,晶莹的酒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菜肴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在桌椅间追逐嬉戏,大人们则找着熟悉的位置坐下,继续着未尽的话题。
那位穿着深蓝色对襟褂子的老者被请到了上席,他端着茶杯,看着眼前这番热闹景象,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身边,那位壮实的汉子正和红旗村的亲戚划拳喝酒,声音响亮,脸膛通红。不远处,那群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正悄悄地传递着眼神,空气中弥漫着甜蜜而又青涩的气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院落,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的脸颊都泛起了红晕,话也变得更多了。他们聊着过去,聊着现在,也聊着未来。聊着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聊着谁家的老人身体硬朗,聊着来年的雨水和收成。
这些话语,琐碎而平常,却像一条条无形的丝线,将每个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场订婚宴,更是一次村庄的集体狂欢,一次情感的集中释放。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亲情、友情和乡情的温暖,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价值。
夜幕降临,院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将这片天地照得如同白昼。欢声笑语,在沈伊沐村和红旗村的上空,久久回荡,仿佛在向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幸福、关于团圆、关于人间烟火的,永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