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43章 请能人大少花心思 基隆河建成水电厂

第143章 请能人大少花心思 基隆河建成水电厂(1 / 2)

五月十八日曹金虎带领队伍从滁州过长江,沿着长江一线去了松江府上海县。

大少准备安排他们在上海县登船去台湾。

大少自己在滁州同他们分兵,去了南昌府,他要到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去挖一个人。

这个人在崇祯元年的时候高考落了榜,正在家里怀疑人生,失落的很,在这个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人愿意高薪聘请,这时候的成功率是极高的。

这条路没走过,路上行人车马也多,沿途还得停下来问问路,走合肥,过九江,又是跑马又是乘船的,沿途没少折腾,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用了十来天才到达奉新县,找到这个叫雅溪牌坊村的地方。

一群小孩在村口嬉戏打闹,月儿独自上前,拦住一个正在追逐他人的小孩。

之所以拦住这个小孩问路,也是因为这小孩的穿着不同于一般的小孩,家境应该是个殷实的,这样的小孩一般不怕生人。

见有人拦路,小孩停下脚步看着月儿,好奇的问:“这位姐姐为何要拦住我的去路?”

月儿笑笑,从挎包里抓出几颗糖来,伸手拉住小孩的手,把糖放在小孩手心,不好意思的道歉:

“对不起啊小弟弟,姐姐不是有意要拦你,姐姐是到这村里找人。

见小弟弟你聪明伶俐的,肯定是啥事都知道的聪明小孩,找你打听肯定没错,这才把你拦下的,你不要怪姐姐哦。”

小孩被人夸聪明,手里又得了糖,自然高兴:“小宝就是这村里的人,要在这村里找人,问小宝肯定没错的,姐姐是要找谁。”

“告诉姐姐,知道宋应星宋举人家住哪里吗?”

“宋应星,宋举人?你是要找我爷爷吗?”

月儿大喜:“你爷爷是宋应星?”

小孩摇头:“小宝不知道宋应星是不是我爷爷,只有这个村里只有两个举人老爷,都姓宋,一个是我大爷爷,一个是我爷爷。”

好吧,这肯定是宋应星那老先生的孙子没错了。

程风点头:“应该是他家没错了。”

月儿笑笑:“你叫宋小宝是吧?”

“是,我就是小宝,宋小宝。”

“能带我们去你家拜见你爷爷吗?”

“可以的,爷爷正好在家,你们跟我来。”

程风把缰绳递给石达开,快走几步和小孩宋小宝并齐:“小宝,你爷爷最近心情可好?”

“不知道。”

“爷爷会不会生气,会不会骂人,喜不喜欢打你小屁屁。”

“不知道。”

“爷爷爱不爱笑,爱不爱夸奖你聪明?”

小宝停下了脚步,还真的思考了一下摇头:“不知道。”

程风无语,小孩一问三不知,套话完全失败。

走进村子,过了十来间土坯民房,一座大庄园映入眼帘。

宋小宝那座庄园:“那院子就是我家。”

程风打量着这一座古朴的大院,虽然有些陈旧,但大户人家的气势还是不减。

毕竟是家里出过尚书的,这气派就是不一样,哪怕家道已经中落,这座古朴的院子依然透着一股股的书香。

来到大门口,大门并没有关,也没有发现有守大门的庄丁,看来家里应该是连佣人都没有了。

曾经的辉煌,如今就只剩下左右两边的抱鼓石还透着文气,张显着主家过去的不凡。

宋小宝翻过门槛,边往院子里跑,一边大声的喊:“爷爷,爷爷,也有人来找你。”

看着宋小宝跑进院子,程风没有跟进去,就连大门前的石阶都没有踩上去,而是站在了后阶下等待。

只一小会的时间,宋小宝就带着一个二十三四岁年纪的书生走了出来。

书生被儿子拉到门口,就看见自家门外一名穿着不凡的小少爷,所以身边跟着两个俊俏的小丫鬟。

丫鬟的后面还跟着两个小少年,大门外不远的地方,还有好大的一群人,人人手里都牵着马,估摸着人数不下一百之数,这气势有些吓人。

书生忙走到台阶上,拱手朝程风一礼:“这位公子请了,在下宋士慧,请问公子找家父有何贵干?”

程风也拱手回礼:“宋先生好,学生乃山东登州府程知秋,特来此地拜会宋应星老先生,请问这里可是宋老先生的家?”

“正是,敢问程公子可是大明御赐游玩使,山东登州府的虚谷公子?”

“正是学生,宋先生知道学生?”

宋士慧笑道:“虚谷公子大名,在当今士子中如雷贯耳,是大家公认的神童,在下还拜读过公子的几篇诗作,着实受益匪浅。”

脸有些红,这个话题不能聊,程风果断转移话题:“敢问宋老先生可在家?”

“在的,在的,虚谷公子里面请。”

程风回头嘱咐吴钟:“哥哥们在外面等候,没有主人家同意,不要靠近大门。”

吴钟得令:“公子放心,我们只在院子外等待。”

程风回头:“宋先生前面请。”

“请。”

宋士慧牵着宋小宝在前面引路,程风在身后紧紧跟随。

进了宋家堂屋,宋士慧引导程风在正堂右手坐了,先给程风斟了杯茶,才拱手说道:“虚谷公子稍等,在下去请家父,先失陪。”

程风拱手:“宋先生客气。”

宋士慧又交代宋小宝:“小宝,你在这里陪公子小坐,为父去请你爷爷过来。”

宋小宝爬上一张椅子坐好:“爹爹放心,小宝省的。”

“小宝真乖。”宋士慧伸手摸摸宋小宝的头,转身退回后院。

程风看着退回后院的宋士慧,心里感叹不已,始终是大家族,哪怕是家道中落了,那一言一行,一步一趋皆是规矩。

一盏茶不知,后院传来脚步声,程风知道,肯定是宋应星那老爷子来了,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自己毕恭毕敬的。

很快,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走进了中堂,宋士慧紧随其身后。

人刚跨进中堂,程风就一拱手,对着老头一个九十度的大鞠躬:“学生山东登州府程风程知秋,见过宋老先生。”

……

老头宋应星这辈子运气都不怎么好,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还是举人试第三名,而他大哥是举人试第二十六名。

兄弟俩同时中举,而且还是奉新县众士子中唯二的两名举人,因此宋应星与他大哥宋应升一起并称奉新二宋。

自那中举之后,就没了考试的运气,真的是年年考试年年落,年年落榜年年考,这一考就考到四十二岁依然落榜。

自从崇祯元年再次落榜之后,老头是心灰意冷,对自己的前途感觉到渺茫。再考下去,胡子都要发白了,那进士老爷的路,依然是遥遥无期。

这半年来,老头在家里是冥思苦想,可思来想去,自己的仕途都是一片渺茫,老头彻底的丧失了信心。

已经决定放弃仕途,准备去找个地方当个教书先生算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还真在崇祯七年跑去江西分宜县(今新余市)当了个没有编制的教谕,干了五年老师的工作,一直混到崇祯十一年,才被提拔为一个从九品推官。

今日里老头就在书房里思考人生,见到自己的大儿子匆匆来到书房告之,大明的那个御赐游玩使,山东登州的虚谷公子前的拜访。

这个虚谷公子,近年来名气可大的不行,单是从西湖诗会和秦淮河流出来的诗词就让他名声鹊起。

加上他在秦淮河新谱写的那几首新词牌,更是让他成为词牌创新的第一人,受到南北青楼名妓们的吹捧。

宋应星知道,这个小孩年纪不大,但名气大得很,背景靠山也硬。

虽然不知道这个虚谷公子来拜访自己是为何事,也不敢怠慢。

宋老头急匆匆的来到客厅,刚跨进中堂,就见那小孩给自己鞠深躬行礼。

宋应星虽是举人功名,但在程风面前也不敢托大,虽说这小屁孩啥功名也没有,可经不住人家背后靠山硬啊。

“虚谷公子请起,公子行此大礼,老夫担待不起。”见程风给自己行这么大的礼,一点不敢托大,只能紧跟上前几步,亲手把程风扶起。

两人一阵的寒暄,你来我往,客气了几个来回,这才分宾主坐了,宋士慧立在老头身边,负责端茶倒水。

宋应星笑问:“公子千里迢迢来到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程风笑笑:“学生听闻,老先生赋闲在家,学生这里正好有一个职位,觉得非常适合老先生,便想请老先生出山相助。”

宋应星听不明白,什么叫正好有个职位,莫非你家要请私塾先生?

“老夫记得公子是袁尚书的弟子,怎的还有另请先生?”

程风笑道:“不是我家要请先生,是旧港宣慰司的苏禄郡主想请先生去主持旧港的工部。”

宋应星这才想起来,这小屁孩和那个统一了南海,重新恢复了旧港宣慰司的苏禄郡主也是熟人。

宋应星客气道:“老夫只是区区一举人功名,怕是难以胜任。”

程风笑了:“先生真是太谦虚了,老先生你是知道的,旧港宣慰司刚才回归大明。

那里可是大明丢失了一百多年的疆域,现在好不容易被收回来,更需要无数的有识之士去帮助郡主巩固旧港的根基,可那里严重缺乏人才。

现在郡主在东番岛上建了很多的作坊,有炼铁炼钢的,造各种机关工具的,造船舶的,造纸的,搞印刷的。

虽各种作坊不胜数,可缺少一个有能力的,可以统管全局的,在手工业这方面又比较了解的负责人。

学生知道了郡主的苦恼,便想到了老先生你是这方面少有的大师,特别向郡主推荐,希望能请先生你到那里去主持大局。”

“你是说请老夫去那里主持大局?当那里的工部尚书?一个宣慰司,怎么会有工部尚书这样的职务?”

程风无语:“先生悟错了,我只是说那个工作的性质,类似于工部尚书,不是说那里有工部尚书的职务。

其实那里没有工部,只有工业部,主管的也不叫尚书,而是叫工业部部长。

工业部也不像工部那样,还要负责水利,房屋的营造。

那边的工业部只负责工业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机械厂,造船厂,钟表厂,造纸厂,织布厂,纺纱厂等等。

而修水利和维修河床这些事情,另归水利部管。修建房屋,城墙等归建设部管,修桥梁,道路这一类的,归交通部管。”

这都是他喜欢的事情,但宋应星有些犹豫:“公子你说的这这份差事,老夫确实有兴趣,只是老夫还有老母亲需要侍奉,离家太远,恐有不便。”

程风看看这个曾经辉煌无比,如今却已经败落的家庭,笑道:“老先生,这可是一份饷银很高的差事,包吃包住,一月还有五十两的饷银可拿。

不但饷银拿得高,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 绝大部分的机器都是老先生你平生未见过的。”

宋应星没有回话,站在他旁边的宋士慧说道:“父亲,侍奉奶奶有我和弟弟,你老不用担心。”

说实话宋应星也是心动了,毕竟一月五十两的饷银,快赶上县令一年的饷银了(明朝七品县令的年饷是五十五两),这么高得饷银,就算是做到布政使也拿不到。

然而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各种各样没有见过的机械,这才是让他怦然心动的诱惑。

宋应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说道:“这事老夫不敢做主,需要和家母及家兄商议才能答复。”

程风笑笑:“这是大事,商议是应该的。”

“静生(宋士彗,字静生),代为父陪公子小坐,为父去寻你大伯,公子失陪。”

宋应星起身,交代宋士慧陪好客人,便告辞离开。

很快,宋家后院就汇聚了几个人,宋应星的母亲魏氏,大哥宋应升,族长宋和庆,族叔宋国祚,宋国祚也是宋应星的老师。

宋氏族长宋和庆,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宋应星的亲叔祖,隆庆三年的进士,任过吉安州的同知,柳州府的通判。

宋应星把登州程风到访,代替旧港宣慰司的宣慰使苏?郡主招募自己去任职的事说了一遍。

听说包吃包住,每月还有五十两的饷银可拿,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尚书才有的月俸,宋国祚觉得这份差事可以干。

宋应升也觉得这份差事能干,这些年来,几兄弟都在读书,家里只有花费没有收入,早已经入不敷出了。

要不是叔祖帮衬着,家里估计就要卖地了。如果宋应星能得到这份差事,家里的经济条件马上就会好转。

宋和庆分析:“这些年来,朝廷的职务都是满员,很多进士都安排不下去,何况你们兄弟都是举人。

何年才能考上进士也不得而知,想依靠举人身份得到举荐入仕非常的难。

老夫觉得现在也是个机会,虽然旧港宣慰司离家远了点,总比去四川去琼州近吧。

旧港好歹也是朝廷正儿八经的衙门,只听人说那个地方规矩没那么多,可能比在朝中更好升迁,老夫觉得你应该去。”

老太爷一锤定音,宋应星决定去试试,不如意了辞官回家就是。

当天下午,宋家举全族之力宴请程风一行,毕竟哪家也请不起一百多人白吃的宴席。

如果不用全族的力量帮忙操办,宋应星家只需要请这一顿饭,全家就得小半年喝西北风。

宴席上,宋和庆老太爷代表宋氏一族感谢虚谷公子的慧眼识珠,宋家全族都感谢虚谷公子的举荐之恩。

宋应升也表示,非常支持弟弟去旧港任职,并表示了对程风的感激之情。

最后宋老太爷还隐晦地表示,他那大孙子也是举人,目前赋闲在家,想请程大公子也帮忙引荐引荐。

程风知道老爷子说的是宋应升,便笑着对老太爷说道:“老太爷莫要为子孙前途担心,你大孙子有他自己的仕途,最多后年就会有缺可补,无非是多等两年,老太爷只管放心。”

程风的话,饭桌上陪座的人都听到了,大家都以为是大少答应了会帮忙走关系,都投来感激的目光。

殊不知并不是大少要帮忙,而是大少知道,崇祯四年的时候,宋应升被吏部铨选入仕,破格任命为浙江桐乡县县令,最后升任广州知府。

南明灭亡后,宋家两兄弟返回奉新老家归隐乡里,并定下祖训,宋家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

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整个满清二百七十六年,其子孙后代没有一人参加过科举。

拜访结果非常满意,本来就对科举心灰意冷的宋应星答应了前往旧港任职的邀请。

留下了长子宋士慧侍奉祖母,只带了夫人魏氏,次子宋士意,二儿媳郑氏一同前往。

程风直接留下了宋应星一年的饷银六百两,还顺带邀请了宋士意为宋应星的助理,照顾宋应星的生活起居,月饷十两,宋士意很高兴,把他一年的一百二十两提前也留在了家里。

宋和庆安排了族里的青壮赶着马车前往南昌府。大少对私人的船只不放心,直接去南昌府找知府包大型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