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烦恼并不是草根一个人的,熊洪也在帮着分担烦恼。虽然熊洪的大脑里没有对麻田如何种植、如何培育的数据,但种植庄稼的思路几乎是大同小异的,无非就是选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以及不同麻株间的杂交。
没错,熊洪没有忘记,部落最早发现的麻,只是荒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草,也就是这几年经过选种和繁育,才有了现在亩产小一百斤的产量。
相比较一开始野生40斤以内的干纤维产量,现在的亩产100斤,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是对种麻比较多的草村来说,光是这些产量的提升,就已经让族人们很是欣喜了。
但熊洪知道,这点产量,远远达不到后世动不动就三四百斤的产量。
不过也不能苛求这么多,毕竟部落种麻才四五年时间,能够有如今的成果,已经称得上是“突飞猛进”了。
而且正如水草所说,产量的“急剧”增加,的确给草根等族人带来不少的困扰:这么多麻田需要收割,一不留神,后面收割的麻,就会错过最佳的收割时机,造成麻纤维质量的下降;
况且现在部落种植的麻,跟后世熊洪接触的麻,还是有些不同的。后世的麻,差不多在农历的八月份以后收割,而现在部落种植的,快要到九月份了,相差了近一个月。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大的影响,可关键是,收割之后,需要及时沤泡,但沤泡的时间段就只有一个多月,一下子这么多捆麻同时沤泡,不说来不来得及,光是观察这些麻的状态,就足以让草根无法忍受了。
“产量既然已经到现在的亩产百斤左右,难道还要让它像以前那样,降低亩产吗?”
水草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对于之前“穷怕”了的族人来说,好不容易部落的纺织业有了起色,逐渐成为熊部落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哪能因为种了太多粟田这种“荒唐”的理由,从而减产呢?
“要是没有这些麻,大家身上穿着的衣服、帽子,盖着的被子、床单,甚至渔网、绳索、麻袋……这些东西,都不可能会存在,而这些麻一旦减少产量,那相应的麻制品也会减少,这对部落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况且,现在我们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流,布匹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交换物资,如果减少产量,那对于我们跟这些部落交流,很是不便。”
熊角严肃地说道,虽然她也明白水草的话并不是对着纺织坊的,但作为最依赖麻的部门,她必须要跟大家讲明白麻的重要性。
“我可不是要让大家降低麻的亩产,我是说,在保证部落有充足麻纤维可用的情况下,合理地种植一定数量的麻田,这样草根他们能管理的过来,也能有时间想办法去提升麻的产量。”
水草不得不又将这个原因拿出来说了一遍,同时无奈地摇了摇头,有些事情,说出来是一个意思,别人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就很令人头疼。
“唔,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照我看,麻很是重要,部落绝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不过水草说的也没错,麻田太多,超出了草村的种植、管理能力,此时种的越多,麻田产量越低,效果反而越差。”
“就像一个人很饿,他可以吃三碗粟米饭,吃完三碗继续吃的话,那就会撑,麻田的道理也是一样,以我们部落现在处理麻的方法来说,并不是种的越多越好。”
熊洪说的话让众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过不等族人反应,他便继续说道,“之前不是让草根去尝试着多搞几片麻田,进行对比试验的吗?经过我们的总结,可以从其他几个方面来提升产量。”
“第一,就是跟粟籽一样,挑选合适的种子,这一点从部落近些年收获的麻皮数量以及亩产量就可以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众人点了点头,虽然本部这里今年种植了一些,但收获之后,平均亩产干纤维在100斤左右,还是非常“高产”的,正常情况下,制作一匹布,差不多需要20-30斤左右。
“其次,就是合理的植株密度,粟田摸索了四五年,已经颇具成效,当然目前还在继续摸索中。想来麻田要更加复杂,应该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些结果迟早会被试出来的。”
田间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间苗以及控制种植密度,麻的种植和粟田还不一样,麻的种子是直接撒出去的,在它发芽之后,会进行间苗,控制它们的密度。
但现在族人虽然对一亩地种多少麻杆有了个大概,但这个大概还不是很准确,需要不断地去尝试。
“还有,就是这些麻在生长中,我们要想办法去掉这些麻杆的侧枝,防止麻的养料都被侧枝给抢过去,不长个子。”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众人也很清楚,就像是栽种的果树一样,每年都要对那些侧枝进行修剪,防止它们只顾着长枝条,不注重结果子。所以每年夏季,在麻快速生长的时候,都会有族人手持细竹竿,将麻的侧枝给去掉一些。
不过一亩地中,正常会密植2万株左右,正常情况下,只要在前期除掉杂草,这些麻就不用怎么管理,自己就能直直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