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协商(2 / 2)

听到这话,众人的脸色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紧绷的表情逐渐舒缓开来,梁兴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商业部的负责人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开没有过多在意众人表情的变化,他继续有条不紊地说着:“所以,我对于来内地投资决定感到荣幸,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带领下,深区会越来越好,我也相信此次投资会非常成功。”

梁兴的脸上满是感激,他向前探了探身子,问道:“那杨先生有没有想好投资方向?”

杨开清了清嗓子,充满自信地说:“各位领导,我初步计划投资一个亿。准备筹建一个衣服加工厂,我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能够引领时尚潮流的工厂,让深区的服装产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还要建立一个药物生产加工厂,这个厂将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高质量的药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能出口创汇。另外,我打算建造一座五十层酒店大楼,这座酒店将具备最豪华的设施和最优质的服务,成为深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一座五十层的商务办公楼也在计划之中,为众多企业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吸引更多的商业精英汇聚于此。还有一座六层的购物广场,购物广场里将汇聚各种各样的商品,从国内的特色产品到国外的时尚精品,让市民和游客有一个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梁兴听完杨开的计划,激动地站了起来,他伸出手说:“杨先生,您的计划真是太宏伟了,这对深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们深区一定会全力支持您的投资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杨开也站起来,握住梁兴的手说:“梁领导,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共同创造深区的辉煌未来。”

接下来的时间,双方开始深入讨论投资细节。杨开的表情变得严肃而专注,他率先就工厂选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梁领导,我认为衣服加工厂的选址最好靠近交通枢纽,这样便于原材料的运入和成品的运出。而且附近最好有一定的劳动力资源,毕竟服装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杨开认真地说道。

梁兴点头表示赞同后,提出了那处靠近铁路和公路、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的地块,询问杨开的意见。杨开皱着眉头,他的目光中透着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量:“十万平方米对于一般厂子来说有些大,初期我们可能用不了这么多面积,但国外市场很大,后期我们又得重新扩建。我觉得二十万平方米左右差不多可以满足需求。”

这一观点立刻引发了双方在工厂面积问题上的激烈讨论。商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杨先生,我们也知道后期会有一定的规模扩展性,但一次性要这么多地是不是有些多,而且对于你们来说资本压力也会变大。”他的眼神中带着疑虑,毕竟这关系到特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投资者的资金流转情况。

杨强在一旁却显得胸有成竹,他坚定地说道:“资金这方面你们不用担心,场地一定要大,不然不利于后期建设。”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似乎已经对未来的发展蓝图有了十足的把握。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室里的气氛略显紧张。大家都在为这一关键决策权衡利弊,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严肃,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决策的凝重。经过一番权衡,最终确定了衣服加工厂的面积为十五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像是一个折中的妥协,既考虑到了杨开对未来扩张的期望,也兼顾了特区方面对于土地资源和投资者资金压力的担忧。

接着,建筑时间成为了新的讨论焦点。杨开充满自信地说:“我希望衣服加工厂初期能在半年内建成并投入生产,总厂一年内完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工程进度的积极预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梁兴听到这个时间安排,有些担忧地说:“一年的时间有些紧张,毕竟我们还要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见的情况。”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他深知特区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物资供应到人力调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工期。

杨文适时地补充道:“杨总,我们可以在合同中注明如果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期延误的处理方式,但是前期的规划和施工进度一定要紧凑。”他的建议像是给双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既给了杨开对工程进度的积极推动的机会,也给梁兴等人提供了应对突发情况的保障。

随着讨论的进行,税收政策也被摆上了桌面。杨开直截了当地问道:“梁领导,我想了解一下特区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投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