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晋阳听政(2 / 2)

倒是南方的吴地楚州,昨日递来急报,说淮河水位上涨,恐有汛情,需提前加固堤坝,这笔款项才是当务之急。”

赵抬脸色一变,刚要争辩,就见张宇把卷宗递到内侍手里,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孤已让人核查过各地粮草库存,赵大人若不信,可随时去户部调阅账目。

眼下春耕在即,汛情亦不可小觑,还请大人以国事为重。”

殿内的官员们都低着头,没人敢出声。

谁都知道赵抬是大王子的心腹,这话明着是说粮草,实则是想借机索要兵权。

可张宇连账目都备好了,显然是早有准备。赵抬捏了捏朝笏,终究还是躬身道:“臣失察,遵摄政王令。”

朝会结束后,晋阳跟着张宇回了御书房。

她趴在案上,看着张宇用红笔在奏折上圈点,忍不住问:“赵大人是不是还想着大哥回来?”

张宇笔尖一顿,落下一个清晰的红点,转头看向她:“晋阳觉得,大王子适合当王吗?”

晋阳皱着小眉头想了想,摇了摇头:“大哥总喜欢打仗,去年还说要去打西戎。

父王说,百姓最怕的就是战乱。”

张宇闻言,眼底露出一丝赞许:“晋阳说得对。

大王选晋阳继位,正是因为我家晋阳记着百姓的苦。”

他拿起一本泛黄的册子,“这是父王在位时的民生记录,殿下每日读一页,慢慢就会明白,何为‘君王之道’。”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晋阳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字,练到手腕发酸;然后跟着张宇听政,学着分辨哪些话是真心进谏,哪些是敷衍塞责;

午后还要去国子监听先生讲课,回来再跟张宇复盘当日所学。

有一次,她因为错批了一份关于盐税的奏折,被张宇轻声指出,当即红了眼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抄了三遍《虞国律》。

张宇没去劝她,只是让人把温热的莲子羹放在门口,又在案上摆了一本父王批注过的盐税旧档。

夜深时,他起夜发现妻子不在床上,一路寻找才发现那道小小的身影在书房烛火下伏案,手里的毛笔握得稳稳的,不再像从前那样发颤。

清明那天,晋阳带着文武百官去皇陵祭拜。

细雨又落了下来,打湿了墓碑上的字迹。她蹲下身,把一枝带着晨露的梨花放在父王墓前,轻声说:“父王,春耕的种子发了芽,乾地的堤坝也加固好了。

赵大人昨天还夸孤批的奏折清楚呢。”

张宇站在不远处,看着那道在雨幕中愈发挺拔的身影,突然想起虞王临终前的嘱托。

当时老王攥着他的手,气息微弱却眼神清明:“阿宇,晋阳虽从未处理过政务,却有仁心,这虞国有你辅佐她,我放心。”

那时他只重重点头,如今看着眼前的景象,才真正明白老王的深意——君王的力量从不在年岁长短,而在是否装着百姓的冷暖。

回程时,晋阳走在最前面。风卷着她的衣袂,像展开一面小小的旗帜。

路过山脚的村庄时,看到农夫们在田里劳作,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手里举着刚抽芽的柳枝。

晋阳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了继位以来第一个真正的笑容。张宇看着她的侧脸,嘴角也跟着微微上扬——他知道,虞国的新章,正从这片带着希望的春光里,缓缓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