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亲自率部参加救灾。
铁道兵本就是军人出身,行动组织效率极高,同时在过去数年中,又积极参加了各种建设,对机械设备和土木作业极为熟练。
先头部队沿着铁路线寻找被困的列车,迅速进行道路和车辆维护,将陷入大水中的列车先迁移到安全地方,接下来就沿着铁路线路部属部队,制定计划进行设施维护和灾区的救援、建设。
这支铁道兵部队穿着鲜蓝色的制服,头戴黄色柳条编织的安全帽,在灾区极为醒目。编成小队的铁道兵行动迅速,配合熟练。
橡胶冲锋舟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一个人就可以轻易背走,需要的时候只要用一个充气管打气,片刻就可以充满气漂浮在水面上,最多可以搭载八个人。如果配合橡胶救生圈使用,一个冲锋舟可以带动12个人一起在水面横渡。
后勤采用战时后勤。舟船源源不断运送铁盒包装的便捷军粮和罐头食品送到一线,虽然口味单调,但是在灾区,谁也顾不上这个。
铁道兵还携带了一种由徐福先生发明的净水药片。1号药片投入水中就能沉淀泥沙,二号药片投入水中就能消杀毒物,最后用一条干净的白毛巾折叠过滤,这水就可以饮用——哪怕不煮沸,一时之间倒也不会感染疾病。
橡胶长靴、连体橡胶服装能配发到低级军官和医官。普通兵士就只有一个涂刷了橡胶的防水背包,背包里装着两套干爽的衣服和一双干净的胶鞋。脚上穿着一双胶底鞋,就能蹚泥涉水。拖拉着橡皮舟在半人深的泥水里前行,寻找被困的居民。
被困在屋顶、树干上的居民看到这些穿着鲜蓝色衣服的铁道兵,如同看到救命的神仙一样,就放声大哭。铁道兵就得一个一个小心的把被困的人搀扶下来,搬到船上。如果船上的位置不够,那么船上的士兵就要背着救生圈跳下水,然后几个兄弟合力,把灾民拖回到安全一点的高地上,由文士重新记录户籍重新把灾民编队安置。
一个又一个百人队就这样被派出去,三个五个、十个百个灾民就这样被救出来。
当然,也遇到水中漂浮的尸体。士兵们也会把这些尸首尽可能拖到高地上,请当地的亭长和乡亲辨认、登记,然后就地火化成灰,再装到陶瓷坛子里,交付给死者的亲属,或者交给亭长、官吏。
大秦的墓葬以土葬为主,哪怕是战争中大肆杀伤敌人,除了斩首必要以外,也尽可能采用土葬的方式安葬尸体。但是这场洪灾泛滥太大,露出地面的高地都是灾民聚集的定居点,如果就地掩埋,难免会污染环境水源,引发瘟疫。
太子和张诚的队伍做了大量的宣传,劝说居民相信火葬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安葬方式。也多亏张诚那一个治水之神的民间信仰,灾区居民相信巩侯张公所说所行,都是于民有益的事情。这才让火葬的方法得以推行。
无法识别身份的尸体,也都由官吏详细记录尸体的特征,取下尸体身上可以识别的物品,将这些和他们的骨灰放在一起储存,以待之后有人认领。
死在水灾中的牲畜鸟兽的尸体,也都严格禁止食用,而是统统放一把火烧掉,然后混到泥土中埋起来。
定居点就经常萦绕着焚烧蛋白质和油脂的污浊的气味。
蒙恬终于带着自己的亲卫队,在济水流域,和太子、张诚的队伍汇合。
太子已经占据了一座神庙,从长安派来的少府、寺工的官吏、工匠集中在此办公。张诚和土木工程师、电力工程师也占据了神庙的一部分,两个班子各自有自己的设计任务。
“你来了?”张诚坐在一个树墩子上,看到蒙恬到来,只是点了点头,却并没有起身相迎。只是继续吩咐手下人进行测算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