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买卖,没有证据的事情不要瞎说。”
“是是。”
刘文静连忙应声道,这话的意思很明显,继续盯着,把控好。
进入太康十二年以来,夏魏晋三国迎来真正的和平时期。
如果一定要全面一点,包括辽国。
这四个国家之间,不但没有任何战争的迹象,反而贸易量正在快速修复。
进入到三月的时候,夏魏之间的贸易量已经超过战争之前。
魏国设置的许多榷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边疆百姓,或者其他州郡来的商人开始自发地在边境做交换。
魏国的齐州是纺织中心,这里的纺织品除了销往魏国各地,还会卖到辽国去。
但因为销量爬坡跟不上,魏国的布匹无法与大夏的布匹在价格上竞争,夏魏边贸中,布匹是最受欢迎的商品。
其次还有大夏的茶叶,源源不断的茶叶进入魏国,并且价格低廉。
当然,按照协定,大夏是不被允许将夏盐直接卖给魏国的,而是要严格进入榷场,统一卖给魏国的官方。
最后,魏国的官方在把夏盐高价卖给民间。
当然,这不仅仅是魏国的行为,晋国也在施行这种行为。
魏晋两国的百姓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官方的恩赐。
与此同时,三个国家的改制也都开始如期进行。
大夏的改制,是沿着之前的路走。
年初的案子牵涉到的新政官员多达七十六名,经过三法司会审之后,有五十名被判死刑。
皇帝大笔一挥,五十颗脑袋落地,染红了江宁城外的刑场。
只有五十颗人头落地当然还不止,背后抄家后,一众人等被发配边关。
有的被发配到西北鄯州,有的被发配到岭南,还有的则直接被发配到了流求。
这件事处理完后,大夏朝野为之一振,不少地方的扩建也变得谨慎起来,江宁虽然在高呼印钱,但地方上的刺史、太守甚至县令,都变得有些老实本分起来。
至少暂时如此。
如此这般,有些事当然也就变慢了一些。
李彦也多次在朝堂上强调一点: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整顿新政派作风的事情到这里,其实还并未结束,接下来的半年,门下省借着这口气,把之前受的气全部发泄出来。
以往新政的各项政策细节,都是能过就过。
现在,能过的也要撕扯半天。
三省开会,也就是政事堂议事,现在各个官员是带着吃饭的家伙登场。
中书省带着诚意发表了近期某个州申请需要推行什么样细微的改制之后,门下省的给事中就开始挑毛病。
挑着挑着,双方就开始吐口水,吐完口水就开始操家伙。
操完家伙之后,再开始讲道理。
新的方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诞生,然后再体面地宣布,最后开始执行。
执行的环节,又诞生一大堆的问题,反馈到江宁,各方又因为执行的问题开始讨论,开始带着家伙挑毛病。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转眼半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