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企业缺人(1 / 2)

好处呢,一眼就能看出来——企业缺人,学校有资源,学生能实操,两边各取所需,听起来挺美。可毛病也不少。定向培养嘛,学生心里没数,学得没劲,干啥都像混日子。你让他毕业就进厂,他觉得早被绑定了,哪还有动力拼死拼活?

研发这边更闹心。高校搞的那些课题,动不动就是十年后的事,实验室里天天追量子、搞纳米,听着高大上。可咱们国内厂子呢?还在琢磨怎么把零件成本再压两毛钱。你这儿刚出个新算法,人家还在为组装线卡个螺丝发愁。你说,这能对得上号吗?技术是牛,可没市场啊,赚不到钱,谁买单?

所以啊,国内这校企合作,热不起来,真不是没道理。

可你瞅瞅国外,人家玩得风生水起。科技蹭蹭往上飙,企业也靠着这招抢了市场制高点。咱们眼馋不是没理由,问题是——人家能干成,咱为啥不行?门槛高啊!不是砸钱就能搞好的。

“接下来,咱重点就得抓这个。”臧小花一开口,汤城就点头。

“咱们集团现在一百多万人,看着热闹,但自动化程度还是拖后腿。某些产线是全球顶尖,可大部分地方,靠的是人海战术。”

“高端研发岗,咱们砸了钱,招了十万高材生,硕士博士满地走,占了总人数一成。操作工八十五万,手脚麻利,能扛能扛。可中间那一层——能懂技术、会管人、能把实验室成果搬下生产线的人,就占了百分之五?”

“这哪是团队?这是个漏勺!上头的指令往下传,中间断一截,到一线全变了味儿。”

“所以,咱不能光养‘专家’和‘机器’,得养‘桥梁’。不能只买技术,得自己长出消化技术的肌肉。”

臧小花早把方案翻来覆去琢磨透了。

“人才这块,我打算每年投一百亿,专门跟三十所高校签协议,定向培养,从大二就开始进厂实训,学完就上岗,不耽误,不浪费。”

“研发这边,每年最少砸五百亿,不是光扔钱,是跟学校合伙建实验室,成果直接转产品。别搞那些花架子,要能卖得出去、能上产线的真东西。”

“我们要的不是‘学术论文’,是能赚钱的流水线技术。高校有脑子,我们有市场,中间那条路,咱自己铺。”

汤城心里清楚得很——龙腾现在能撑起整个半导体链,靠的不是自己一个人扛。那套系统,是他背后的金手指。可那玩意儿不是永动机,技术越往前走,细分领域越多,什么量子点显示、固态电解质、高纯金属靶材……哪样不是天价门槛?

集团再大,也扛不住全自己啃。别人家十年磨一剑,咱得借剑、磨剑、甚至买剑。

臧小花这招,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他听完,没多废话,直接拍板:“这计划,我看行。太及时了,也太聪明了。”

屋里没人吭声,他只能自己补上:“就说新材料吧,咱现在只盯着半导体、传感器、显示屏这几块,可你知道吗?下一代储能、柔性电路、生物兼容材料,这些风口,高校早就在埋种子了。咱再不伸手,连锅底都看不见。”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全场:

“咱们不是要学别人怎么合作,是要教会别人,什么叫真正的产研一体化。”

“咱们的产品想往上冲,光靠现有技术远远不够。信息存储材料、纳米复合材料,这两块必须啃下来。汽车这边,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合金,还有能在极端环境下扛住的结构胶、密封件、粘接剂,一样都不能少。”

“这么多方向全压在自己人头上?那我们研发团队非得累趴下不可。这还没算上材料之外的其他板块呢。”

“说到底,企业技术再牛,也得搭上整个社会进步的快车。我们既是推手,也是搭便车的那个。”

汤城这话一出口,屋里顿时安静了。

所有高管眼神全变了。

对臧小花,不再是之前那种客客气气的敷衍,而是真带了点敬畏。像看一个突然站上台、把牌面都拿稳了的人。

这几个月汤城有心捧她,她也真没掉链子。如今在集团里,说话分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