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宁所说的,就是前世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 Berners Lee发明的万维网。
这是20世纪后期,全世界最伟大的一个发明。
蒂姆伯纳斯李也因为“发明万维网、第一个浏览器和使万维网得以扩展的基本协议和算法”而获得2016年度的图灵奖。
1989年的一个仲夏之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说是的电话号码簿,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
季宇宁准备在明年初复制出来的,就是这个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一个浏览器。
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后来所有人都熟悉的。
这个命名,小季同志觉得非常不错。他也如此命名,并且他还加上了中文名字,叫万维网。这三个字很妙,妙就妙在传意、传形、更传神,
正好这三个汉字的汉语拼音第1个字母都是W。
蒂姆开发的Web,就是使用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最初的 HTML 并非正式语言,而是一套简单的 “标记约定”。
1990年12月25日,蒂姆和罗伯特·卡里奥在一起成功通过I实现了HTTP代理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
1991 年,蒂姆伯纳斯李发布了首个公开版本,仅包含 18 个标签,如<p>(段落)、<h1>-<h6>(标题)、<a>(链接)等,核心功能是定义文本结构与跨文档链接。这正是 “超文本(Hypertext)” 的精髓。
此时的 HTML 更像一种 “电子化的学术论文格式”,没有样式控制,所有文字默认左对齐,字号差异仅通过标题标签区分。
1991年5月,在 I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
国际互联网I 在19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连接到I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
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 息。
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
此外,I的许多其它功 能,如E-ail、 Tel、 FTP、 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
北美着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为,1989年是I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技术给I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
不过,作为Web之父的蒂姆·贝纳斯·李并没有就他的这项发明申请专利。与那些依托互联网一夜暴富之士相比,蒂姆仍然坚守在学术研究岗位上,那种视富贵如浮云的胸襟,真正表现了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风度。
并不是蒂姆没有看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