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军情如火,清廷在匆忙间组建了中路军。但作为统帅的尼堪心中清楚,这支去救火的大军看似兵力高达十二万之多,可战力堪忧。其中有十万人还是训练不到两个月的征召兵,这些征召兵里有蒙古人、汉人、回人,甚至还有朝鲜人。尼堪打心眼里就看不上这些贱民,可现实在于对面的明军甚众,所以即使是这些三流兵马,他此时也不得不用上了。唯一让他安心的是,麾下还有两万“上三旗”的八旗铁骑!
“上三旗”指的是两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一般都是作为皇帝直接掌握的部众。正是因为地位超然,“上三旗”轻易不会动用。若不是这次中原大战关乎到国运,多尔衮也不会舍得交给尼堪。
战事紧急,大将军王、兵部尚书、敬谨亲王尼堪,不敢耽误军情,带着十二万中路军,马不停蹄地就南下了。
徐淮一线,有勒克德浑的八万大军镇守,尼堪没什么担心的;关中有四塞之险,还有阿济格这种满洲老将坐镇,问题也不大。唯独开封至潼关这长达四百三十公里的“黄河天险”,尼堪最是忧心。因为在这一道防线上,清军缺兵少将,主要依靠的还是河南绿营这种前明降军。在江南的战事中,已经表明绿营不可靠。
五月,尼堪率中路军抵达开封。随后他令固山贝子屯齐,领四万兵进驻重镇洛阳;又以正白旗都统汉岱,领马步两万火速驰援陕州;而尼堪则自领六万大军坐镇开封,统筹全局。
开封、洛阳、陕州三镇,刚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区域,三镇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尼堪便是打算依托这三座重镇,建立一条真正的“天险”,用以抵挡明军跨过黄河。
就在清军调兵遣将之时,明军也同样在筹划如何破敌。
孙稷侠将自己的行辕设在了中都凤阳。这里城高墙厚,周围又水网密布,可以有效抵御清军骑兵的突袭。没办法,再往北边走,就是平坦无垠的黄淮平原了,完全是鞑子骑兵天然的跑马场。归根结底还是骑兵太少了,鞑子有数万骑兵,而明军只有一万四千骑。在水网密布的南方,这种差距还不明显,但到了平原上,缺少骑兵的劣势就显露无疑。若是将自己的指挥中枢暴露在平原上,说不定哪天夜里就被敌骑劫营,来个“出身未捷身先死”的结局,那可真就贻笑千古了。
在孙稷侠的原本设想中,是打算让李玉承先打下西北,建立自己的军马场。然后再花数年时间,组建明军的大骑兵军团,这样就可以“以骑对骑”,席卷中原了。岂料,天下形势,一天一变,根本没有给孙稷侠实现“大骑兵”梦的时间。
即使如此,北伐这一仗也得打下去,毕竟明军已经占了先手,形势从未如此有利过明军。
五月初十,孙稷侠在凤阳召开敌前军议,除李玉承、郑成功远征在外,孙家军帐下五大军团主帅:赵清淮、关星河、杜怀仁、李定国、李昭,悉数到齐。另外,总理后勤的右司马黄思勉、协理瞿式耜、军师张煌言、长史张若淳等一众孙氏核心文官,亦列席军议。上一次这么齐整,还是去岁楚王大婚之时。
虽然名义上是军议,但实际上作战计划早就制定好了。军师张煌言带着大都督府的二十几个参军,经过十天的反复研究,拟定了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
在行辕内的沙盘前,张煌言拿着指挥棒开始详细的讲解作战任务。
“根据王爷的战略构想,本次会战,我军将采取‘三线出击、主破徐淮’之策。关中方面,蜀国公已领军度过陈仓,并在十日前攻占散关,进入关西地区,目前正在凤翔府一带与鞑子激战;中原方面,盘踞在徐州的勒克德浑所部,乃是此次参与会战的清军中,战力最为强盛之敌。剪除此獠,清军防线必将洞开。为完成预设策略,特作出如下部署。”
众将闻言,顿时神情一凛。
“徽军李定国部、浙军杜怀仁部,主攻徐淮防线。军府要求,两部务必在五日之内,强渡淮河,并迅速抢占淮北泗州至清河一线主要城池。届时,陆从蛟部水师将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