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阵斩恭顺王(2 / 2)

……

淮安。

清廷冀鲁豫三省总督马光辉,为了彻底平定民变,将贼军主力围困在淮安一隅,清军遂于此实行焦土政策,以期彻底抹去贼军的生存土壤。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欲继续南下转进的义军,又遇希尔艮部八旗铁骑突袭,义军将士死伤惨重,主帅丁克泽战死,余众只得在副帅谢之遴率领下,退守淮安城。

于是,又如同回到了淄川那般,义军被清军围困在了淮安城。在历经了长达二十余日的高强度大战后,淮安几成焦土,百姓十室九空,义军兵力更是折损严重,仅存五千人,谢之遴、张顺等义军将领之所以还在苦苦支撑,就是在等明军的来援。

谢之遴等人的坚守没有白费,终于在一日黄昏时分,明军的日月大旗出现在了淮安城的西面。

领命前来接应义军的明军主将白文选,并未急着下令出击,而是令部众隔着里运河远远扎营,作出一副隔岸观火之状,实则秘密打造木筏,准备强渡淮河。

一连几天,明军都在淮安对岸撒网打鱼,没有任何渡河的意图,清军由此松了一口气,总督马光辉以为对面又是一支见死不救的明军部队,于是仅以三千清军临河防御,其余大军继续围攻淮安城。

白文选眼见清军上当,当即命部将顾清石率本部五千徽州兵,趁夜色从里运河上游秘密强渡淮安,待清军反应过来时,徽州兵已经登陆。随后顾清石领兵一路冲杀,成功冲破清军封锁线,到达了淮安城天衢门下,与义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淮南局势登时大变,义军再也不是困守孤城的残兵,而是外有援军游走,内有生力军支撑,士气大振。

马光辉见破城受阻,清军一时奈何不得贼军,也只好令部众停止攻城,重新调整作战方略,他打算以深挖沟壑、密布铁蒺藜和拒马的方式,彻底将淮安城困死饿死。但此举却遭到了希尔艮的强烈反对,原因就是南京危在旦夕,淮安城必须速破,以打通清军南下增援通道,解除腹心之患。

从军事战略上来说,希尔艮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却忽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马光辉早就从朝中收到了江南总督洪承畴弹劾他的讯息,在这种情况下,马岂会在乎洪的生死,他还巴不得南京早日被攻破呢。

于是,马光辉并未将希尔艮的意见放在心上,依旧是打算和淮安贼军硬耗到底,直到南京最终胜负决出,马光辉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已为时晚矣。

适逢李定国于泗水大破孔有德部,河水上到处都漂浮着死难士卒的尸首,以至于淮安清军人心惶惶,马光辉再也待不下去了,遂率大军仓惶撤回山东境内。

一时之间,右军都指挥使、安徽总兵李定国,阵斩恭顺王、惊退冀鲁豫鄂四省清军的威名,传遍天下!

至此,这场明清国运之争,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