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蝶谷,沿着流淌的墨河向北行走四十一天,队伍在一座被翠竹环绕的院落前停下。
院门上方悬挂着“墨香书院”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带着墨汁的清香。
院内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路边的石桌上,还摆放着未收的砚台和毛笔,砚台里的墨汁虽已干涸,却仍能看出曾被反复研磨的痕迹。
这里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书院,据说藏书能堆满三座阁楼,连百年前的孤本都能在这里找到。
可这半年来,书院的墨香越来越淡,书架上的书籍蒙着厚厚的灰尘,连最勤勉的学子都懒得翻书了。
守书院的老山长白先生,正坐在银杏树下修补残破的书卷,指尖沾着墨痕,叹息声比翻书声还频繁:
“以前学子们争着抢着来抄书,夜里的烛火能亮到天明,现在倒好,书虫蛀了书页都没人管,连院门口的‘敬字亭’都快被杂草淹了。”
艾琳娜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诗集。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花瓣,是书院特有的“墨香花”,据说只有被人认真读过的书里才会生长。
可这花瓣早已失去光泽,轻轻一碰就碎成了粉末。她用指尖蘸了点砚台里的残墨,墨汁在指尖凝成细小的墨珠,珠影里映出模糊的画面——
一群学子围坐在一起,白先生的祖父正在讲解《楚辞》,有人摇头晃脑地背诵,有人在旁做着批注,墨香花在书页间轻轻摇曳,像在应和着琅琅书声。
“不是书虫在捣乱,是‘文脉凉了’。”
艾琳娜放下诗集,目光落在墙角的废纸篓里,里面扔着许多只写了几行字的宣纸,墨迹浮躁,毫无章法,“书院的书籍藏着‘文魂’,靠学子的敬畏心和钻研劲滋养。
你看这些废纸,是心不静、气不沉的人写的,他们把读书当任务,把笔墨当工具,文魂得不到尊重,自然就淡了墨香,连墨香花都养不活了。”
小托姆跑到敬字亭前,亭子里堆满了揉皱的纸团,都是写废的字纸。按书院的规矩,有字的纸不能随意丢弃,要在敬字亭里焚化,以示对文字的尊重。“这是对文魂的不尊重!”
他捡起一个纸团,上面的字迹潦草得几乎认不出,“以前林教授说过,字是人的脸面,写的时候要用心,现在这样随便乱扔,难怪书都不爱让人看了。”
白先生领着众人往藏书阁走,阁内的书架高耸入顶,却有近半的格子空着。“上个月有批商人想来买藏书,”他抚摸着空荡的书架,声音里带着痛心,
“说要把孤本做成拓片卖钱,被我赶出去了,可他们趁夜偷走了十几箱书,都是宋元时期的珍本啊……”
藏书阁的顶层,有个用整块楠木做成的书案,案上放着一方“传心砚”,据说书院的第一任山长用它磨墨讲学,砚台里的墨汁永远用不完,只要有人真心向学,就能磨出带着清香的新墨。
可现在的传心砚,砚池里结着层墨痂,像干涸的河床,旁边的狼毫笔也秃了尖,显然很久没人用过了。
“是心不诚了。”白先生拿起秃笔,在砚台上轻轻研磨,墨痂纹丝不动,“现在的学子总想着走捷径,读几篇文章就想考功名,哪还肯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功夫。”
艾琳娜让小托姆把星落之野的露水倒进传心砚,露水与墨痂相遇,发出“沙沙”的声响,墨痂渐渐融化,露出底下乌黑的墨汁,散发着淡淡的松烟香。
她又将平衡之树的叶片放在书案上,叶片化作银绿色的光,顺着书架蔓延,空着的格子里突然凭空出现了几本古籍,正是被偷走的珍本,封面上的墨香花重新绽放,像从未离开过。
随着光的流动,书院里的墨香越来越浓,石桌上的砚台自动研起墨来,墨汁浓稠发亮;废纸篓里的纸团飞到敬字亭,燃起柔和的火焰,灰烬里升起银色的光带,像文字的灵魂在升华;
学子们纷纷回到书院,有人跪在藏书阁前道歉,有人拿起毛笔在宣纸上认真书写,连最调皮的孩童都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手指在地上临摹匾额上的字。
白先生在传心砚前铺开宣纸,提起狼毫笔,写下“敬字爱书”四个大字,墨迹刚落,字就化作金光,印在每个学子的衣袖上,像枚无声的印章。
“读书不是为了功名,是为了让心里有光,”他对着学子们说,“就像这墨香花,你用心待它,它就用心香回报你。”
墨香花在所有的书页间绽放,淡紫色的花瓣飘落在学子们的发间、肩头,像文魂的温柔亲吻。
有个曾偷过书的商人,捧着几本新买的诗集来书院,说要把偷书的钱都用来修补古籍,白先生笑着收下诗集,让他在敬字亭前抄写《论语》,墨香花立刻落在他的笔尖,像是在原谅与接纳。
离开墨香书院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翠竹洒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与书页上的墨痕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
学子们的读书声顺着墨河飘向远方,带着墨香与花的芬芳,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
白先生送给每个人一卷用墨香花汁液染过的宣纸:“这纸能记下最用心的文字,哪怕过了十年,墨迹都不会褪色,就像真正的文脉,只要有人守护,就永远不会断。”
小托姆的日志本上,画下了干涸的砚台和绽放的墨香花,旁边写着:
“传承的平衡不是只守着旧书,是让古老的智慧能照亮现在的路,是既敬畏先人的笔墨,又能写出自己的心声。就像这书院,墨香会淡,却总有人愿意重新研磨,因为文字里的温度,永远值得被传递。”
他把那卷宣纸夹进本子,纸页上的墨香花印记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像个不朽的承诺。
回望墨香书院,藏书阁的灯光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像一串守护文脉的明珠。
艾琳娜知道,这里的墨香不会再淡了,传心砚的苏醒与学子们的敬畏,会让每本书都保持着被珍视的温度,就像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智慧,只要有人愿意翻开、愿意理解、愿意传承,就总能跨越时光,温暖每个寻求光明的心灵。
下一站会是哪里?或许是孕育思想的山谷,或许是承载智慧的河畔,又或许,是某个正在重拾笔墨的角落。
但无论去哪里,他们都带着墨香书院的启示:
文字的力量不在纸张的厚薄,而在每个字里藏着的真诚与思考,就像传心砚的墨,磨的是心,写的是魂,只要这份初心不灭,文脉就永远不会断绝。